教育部基教司2017年1号函件指出:在中小学教材中,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这一举措凸显出 A. 九一八事变表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B. 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C.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D. 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的贡献
|
|
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列强侵略,爱国军民不屈不挠、顽强抗争。下列人物组合与方框中材料描述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A. 林则徐、安德馨、邓世昌、彭德怀 B. 刘永福、谢晋元、邓世昌、聂荣臻 C. 徐骧、李宗仁、邓世昌、彭德怀 D. 徐骧、李宗仁、林永升、彭德怀
|
|
电影《甲午风云》展现了甲午黄海海战这一历史事件。有关该事件叙述正确的有 ①“甲午”指的是1895年 ②该战海军提督是丁汝昌 ③此战使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④此役日舰率先逃离战场 A. ①③ B. ②④ C. ④ D. ②③④
|
|
明朝阁臣制取代了宰相制,后期阁臣的实际权力非常之大,被史家称为“有相权而无相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阁臣往往文武兼备,能力极强 B. 阁臣的地位极高 C. 明朝后期皇帝昏庸 D. 君主专制自身的弊端
|
|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君权空前强化,相权名存实亡 B. 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比较突出 D.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
|
“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是紫禁城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其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 君权神授 B. 天人合一 C. 大一统 D. 皇权至上
|
|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 “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B. 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C. 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D.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夏、商、周)三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与后代那种职业官吏有着很大不同。……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材料二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实行了军功爵制。其中秦国的二十等爵制度较为完善。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按照爵位的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爵位高的还可以“税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赎罪。 材料三南朝时有民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是指士族子弟只要能坐到车上不掉下来就可以当著作郎,只要能写两句书信中问候的话就可以当秘书郎(著作郎、秘书郎是官职名称)。 材料四《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战国与三代相比,选官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 (2)汉武帝是怎样发展选官制度的?东汉有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从材料四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哪一方面的历史影响?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材料四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4)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
|
||||||||||
历史上有很多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影响着历史的发展方向。其中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标志性意义是 A. 标志着全国统一的完成 B. 标志着中国古代相权和皇权的矛盾的基本解决 C. 标志着地方分裂势力被最终消灭 D. 标志着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