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规划往往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态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一百五十六个建设项目为中心……主要是能源(煤炭、电力、石油)、原材料(钢铁、有色金属、基本化学工业)、机器制造(重型机床、汽车、飞机、船舶)等空白和薄弱的工业。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1991-1995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对外开放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由一般加工工业到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总体开放格局。 ——王炳文《新中国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回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一五”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对国民经济有何推动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八五”时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
|
材料一:民国初年历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1)据材料一,分析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简要分析原因。 (2)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历史命运中,我们可以得出阻碍民族工业因素有哪些?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3)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对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
|
辛亥革命时期,我国不可能存在的社会现象是 A. 到邮电局发送电报 B. 到影院里观看电影 C. 在家拨打有线电话 D. 在家里看电视节目
|
|
1896年8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七夕设文虎(即灯谜)候教……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这则材料蕴涵的最恰当的历史信息是 A. 上海开风气之先 B. 中国的电影首先在上海出现 C. 中国人开始拍摄电影 D. 上海报业非常发达
|
|
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A. 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B. 人们对火车持敌视态度 C. 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 国人己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
|
|
武汉西菜业已形成很大规模,且生意兴隆,而中菜却不是很景气。当时武汉有大中型西菜馆26家,小型西菜馆更多……形成了吃西餐的风气。不能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A. 当时的中国人具有“崇洋与尝鲜”心理 B. 对外开放较早 C. 当时的中国政府鼓励西餐业发展 D. 资本主义的发展
|
|
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倡导婚姻自由 B. 易服、废止缠足 C. 全盘西化 D. 反清革命
|
|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 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 B.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 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D. 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
|
|
新华社北京2013年11月7日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又将开启……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抉择……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其中“关键抉择”是指 A.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 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实行对外开放 D.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