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元朝在行省辖区和疆界范围上有很明确的划分,尤其是江浙行省所辖的“四至八到”,史书记载最为明晰,即东至大海,西至鄱阳湖与江西行省南康路接界,北至扬子江与河南行省扬州路接界,南与江西行省潮州路接界,东南到漳州路海岸接界,西南与江西行省建昌路接界,东北到松江府海岸,西北与河南行省安庆路接界。从材料可以得出元朝设行省主要目的

A. 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中央财政需要

B. 打破地理界限加强中央军亊控制

C. 有利于地方官员在行省内的管理

D. 防止武将专权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陈寅恪先生在《陏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到:“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上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概括性地说到:“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典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以上两段史料可以推知

A. 魏晋时期官学的发达

B. 家学体系弊端日显

C. 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

D. 儒学渐入普通百姓家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 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 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明史·职官一》记载:“(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材料说明内阁

A. 可以干涉皇权

B. 成为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C. 可以劝谏皇帝

D. 成为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非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从文中可以看出(   

A.《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

B.朱元璋避免了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孟子》中具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

 

“陛下”原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一般不能和皇帝直接对话,而要有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封建等级制的森严

B. 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C. 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D.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下列发源于中国,推行于全世界,成为今日全球公务员考试制度滥觞的是

A. 秦朝军功爵制度

B.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

C.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D. 汉朝时期察举制度

 

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A. 汉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

A. 有利于专制统治

B. 维护了社会公平

C. 促进了文化融合

D. 加强了民族团结

 

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2016年,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编钟、琴瑟、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大量竹简木牍,以及绘有孔子像的屏风。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文献记载因受编纂者主观影响而价值不大

B. 了解刘贺的真实面目须多种史料相互印证

C. 出土文物证明刘贺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粗人

D. 史书上“荒淫无道”的记载是对刘贺的丑化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8841/68464) 首页 上一页 38836 38837 38838 38839 38840 38841 38842 38843 38844 38845 38846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