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A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B.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

C.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D.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1925年毛泽东在一首词中写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一时期,毛泽东“激扬文字”主要表现在

A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写出《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发表《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

D.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和《论十大关系》

 

1911年春,毛泽东阅读《新民丛报》时写下了这样一段批语:今日之中国,应像英日等国一样,“宪法为人民所制订,君主为人民所推戴”,“而不应像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一样,“法令由君主制订,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这表明,毛泽东当时主张在中国实行

A资产阶级君主立宪

B.人民民主专政

C.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D.封建君主专制

 

《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据此推断,孙中山认为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和政治革命比社会革命更重要

C.政治与社会革命的目标可以迅速实现

D.中国的民生问题较欧美国家更容易解决

 

陈寅恪先生指出“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其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他的主要观点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学贯中西才能够创新中国文化[来源:学_科_

C.中国文化本体论

D.传承中国文化是民族精神寄托

 

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据《新青年》中“共和”、“民主”两词的使用频率统计,“民主”一词的使用次数在1918年时还远远少于“共和”一词,而从19191月开始反超“共和”。上述变化反映

A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入人心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D.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失望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1895年,李鸿章评价李提摩太译作《泰西新史揽要》一书时说:“我邦自炎农唐虞以前,以天下为公;赢秦而降,以天下为私。以天下为公则民主之,以天下为私则君主之……至我大清,海禁大开……殆将复中国为天下大公之局。”这表明李鸿章

A对世界大势了然于胸

B.对西方近代民主有所认识

C试图以古制治理当世

D.认为民主实践已刻不容

 

延平在《由守旧到革新》中写道:“有关西方的事务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大体上称为‘夷务’,在70年代和80代称为‘洋务’和‘西学’,在90年代就称为‘新学’”,这一变化反映了:

A清政府民主制度建设不断发展

B.中国人从鄙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D.中国与西方关系由对抗到和解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45057/68464) 首页 上一页 45052 45053 45054 45055 45056 45057 45058 45059 45060 45061 45062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