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资治通鉴》记载:唐代凡军国大事,有6名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这被称为“五花判事”制。该制度

A.削弱了门下省的审议权

B.有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

C.完善了中央的监察制度

D.使行政权集中于中书省

 

下图所示为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

B.

C.

D.

 

某同学在研究唐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与该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行中书省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论述“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以纪念的”,作者认为科举“确是进步而可以纪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B.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D.科举制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A.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

B.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

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评述中国古代历史说:“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之历史也。”又说:“我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封建杜会之历史耳,虽至今犹然,一切病痛尽在是矣。”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看,这一评述可以确认的是

A.专制制度毫无进步可言

B.君主专制导致政治腐败

C.专制政治加速社会动荡

D.专制政体缺失调节机制

 

《中国历史十五讲》说:“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这一“政治制度”是指

A.郡县制度

B.皇帝制度

C.行省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在中央设置左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秦朝的这种做法旨在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避免皇帝决策失误

C.确保皇帝的决断权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

C.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D.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

 

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中央集权制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45195/68464) 首页 上一页 45190 45191 45192 45193 45194 45195 45196 45197 45198 45199 4520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