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
|
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的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 A.辛亥革命后,中山装的流行 B.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 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辛亥革命后,国人办报再掀高潮
|
|
“自西医发明齿科之学,世之患齿病者,皆受其益。至其所镶之齿,有磁制者、有金制者。金制者价较昂贵,最觉璨然可观,于是此风盛行。即平日并非无齿男女亦有彼此镶嵌二三粒”。这种现象表明了当时社会 A.盛行外来文明冲击下的拜金之风 B.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 C.口腔医学受到了国人的追捧 D.全盘西化的偏激文化心态
|
|
“丁克”“空巢”“闪婚”“宅男宅女”等新时代形成的这些新词语,总体反映出现代人 A.生活节奏加快 B.生活负担沉重 C.生活方式多样 D.生活压力巨大
|
|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记载:“1928年,国民政府修改了过去的单一税率,改为十二级税率,最高关税为50%;后又改为十四级税率,最高关税增至80%。”这在一定程度上 A.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B.维护了国际国内市场的稳定 C.保护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关税自主运动的开展
|
|
191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孙中山向全国颁发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参议院接着补充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变化表明 A.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增强 B.宪法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迁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中外融合,新旧并存 D.南京临时政府反对封建迷信
|
|
下图是1872—1900年官办和商办工矿企业变化情况。
出现上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破产 B.外商企业的刺激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
|
|
《剑桥中国晚清史》记载:“中国的人口在十八世纪至少增长了一倍,这个总的增长趋势一直继续到1850年。”这种人口增长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A.许多人从人口稠密的地区迁出,促进当地的资源开发、利用 B.人口迁入地物资紧张,使社会矛盾激化,加速清朝灭亡 C.消费人口的巨大增长,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D.银行业和信贷业进一步发展,商业资本控制手工工场的生产
|
|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经济迅猛发展,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工业生产开始进入大企业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仅出现在欧洲主要国家 B.促使人类进入工业时代 C.不利于企业的技术革新 D.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
|
爱迪生告诫助手:“我们必须拿出成果,不能像有些德国教授那样,毕生研究蜜蜂身上的绒毛。”历史学家哈罗德·埃文斯认为,爱迪生的出类拔萃在于:他清楚一点,必须找出一个途径,把灯泡整合进一个经济实用且安全可靠的电气系统之中,否则他发明的电灯泡就纯粹是个新玩意儿而已。埃文斯旨在强调 A.没有创新的发明只不过是一种消遣 B.创意转变为商业现实的重要性 C.科技创新的时代到来 D.爱迪生发明了实用电灯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