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直到近代,浙江新安地区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常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其主要原因是

A宗法传统的影响

B.封建政府的提倡

C.小农经济的稳定

D.儒家思想的流传

 

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中看出明代的阁臣

A是位高权重的丞相

B.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

C.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

D.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春秋初期,楚国君王首先称王。随后吴越等国国君相继称王。上述现象实质反映了

A宗法制度动摇

B.南方超过北方

C.分封制的动摇

D.周王至尊地位动摇

 

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下列能证明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一结论的有

宰相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

诏令需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

诏书需三省六部长官共同议决

拟诏、审核和执行机构共掌国事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源于宗法制。下列对宗法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B.大、小宗的身份是一成不变的

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D.等级森严,大宗对小宗有统辖权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7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

 

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四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如何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

2)依据材料二,分析法国为什么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70年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

3)依据材料三理解美国的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表现在哪些方面?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近年来新史学对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评价如何,如此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三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材料四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1)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三、四中雅典实施的是哪两项民主制度,分析这两项民主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

3)材料一所述制度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下面两幅图片选自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它们的共同主题是

 

A反抗外来侵略

B.反对本国反动势力黑暗统治

C.完成民主革命

D.国共合作,完成民族统一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45263/68464) 首页 上一页 45258 45259 45260 45261 45262 45263 45264 45265 45266 45267 4526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