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是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此番话表明孙中山 A.认识到了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B.正式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C.发展了“民族主义”的内涵 D.着手进行国共合作
|
|
1902一1904年中国翻译外国论著533种,其中英文书89种,德文书24种,法文书17种,日文书321种。据此推论较为合理的是 A.思想界存在全盘西化的倾向 B.中国人开始自办近代报刊 C.南京临时政府保障出版自由 D.日本是西学东渐的主要桥梁
|
|
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美时旁听了英国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而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的回答是:清国政府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这表明李鸿章 A.反对政治变革、出卖国家主权 B.政治观点与外交理念在当时中国是最先进的 C.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已等同维新派 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认识
|
|
孙中山在《布告国民消融意见蠲除畛域文》中说:“中华民国之建设,专为拥护亿兆国民之自由权利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丕兴实业,促进教育……”该材料反映了 A.辛亥革命有助于建立民主政治 B.孙中山形成了平等的民族观 C.民国之时中国境内民族较少 D.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已深人人心
|
|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利用外国传教士、商人、船长和报纸编辑到镇口参观销烟的机会,询问各种鸦片、英国海军、汽船等情况;利用英船“杉达”号遇风沉没,受难船员逗留广州的机会了解英、美、土耳其等国的地理、文化知识。林则徐此举目的是 A.促使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学习西方的历史和地理知识 C.为反侵略的外交活动提供参考 D.从思想领域抵制列强的侵华
|
|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A.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B.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
|
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这些“论”的共同基础是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 B.以哲学探究为己任 C.贯穿唯物、唯心之争 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
|
|
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
“这种宇宙理论极其详尽地描述了天上与人间的平行,……一个好皇帝会带来和平和丰收,一个坏皇帝则带来动荡和饥荒。”下列思想家中,最早完整阐述该理论的是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董仲舒
|
|
孔子日:“修已以安百姓”;孟子指出:“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荀子强调:“王制”,主张君主要讲求王道仁义。据此,三者都主张 A.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 B.礼乐制度和仁政相结合 C.“克己复礼”是君民共治的前提 D.反对苛政和肆意的刑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