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托克维尔认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符合这一说法的革命是

A美国的独立战争

B.俄国十月革命

C.中国的辛亥革命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860年至1862年,江浙一带的地主、富商及官僚纷纷涌向上海租界,上海租界人口由1860年的30万增加到1862年的50万。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租界房租、地价开始上升,房租收益可获30%40%的利润。一些老牌贩卖鸦片的洋行,也兼营房地产。此现象

A是政治事件带来的连锁反映

B.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C.说明租界成为列强资本输出的场所

D.意味着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资政新篇》问世后,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士日记》中说:“《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旰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赵烈文如此评价主要因为《资政新篇》

A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

B.可作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

C.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要求

D.有利于实现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南京条约》签署后,时任江苏布政使李星浣看到条约后评论:“闽江南钞寄合同,夸人气短,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蹉跌,至夷妇与大皇帝并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由此可见

A清朝部分官员尚未正确认识战争失败的原因

B.清朝部分官员已经形成现代国家主权意识

C.清朝部分官员仍以传统观念看待中英关系

D.清朝部分官员充分认识到中英签约的危害

 

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导致了地方割据

B.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C.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了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

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

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

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

 

《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上述史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礼乐制度

B.宗法制

C.分封制

D.嫡长子继承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这些通商口岸成长为近代化的商业城市,包括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牛庄(营口)、登州、烟台、台南、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天津、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

由于中国是在传统农业文明的基础上被迫开始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传统和现代的关系特别复杂。……一般来说,在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传统因素对民主化有较多的阻碍作用。基本上处于现代化的对立面。……在经济思想和经济素质方面,则存在着对现代化的潜在适应性。

材料三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开始和展开的,两者几乎并肩而行,因而使得现代化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变得特别复杂。……(表现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和变被动为主动的特点。

材料四

甲午战争前同时出现了三种工业化的推动和参与势力并形成了三种资本形态。其中外资首先投资建立现代工业企业从项目确立、技术设备引进等方面为中国现代工业发展起了示范作用。以清朝地方督抚为主体的洋务派是中国工业化发轫期真正主要的推动力使工业化在短期内即发动起来。私人资本和中资私营企业在这一时期由于其投资规模小、行业分散故贡献有限。但这些企业生产活动与国内经济密切相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根据材料一分析“第三次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现代化起步之时呈现出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外因是如何“通过内因起作用和变被动为主动的”。

4根据材料四“甲午战争前同时出现了三种工业化的推动和参与势力”分别指什么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属于哪家思想家?他的最核心的观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给儒学思想带来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统治的态度是什么?这与材料一、二有何本质区别?

4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材料四中顾炎武思想的产生原因。

 

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战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战国时代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三

明代有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就是官僚体制。中国的官僚体制是一种文明,中国的官僚制度,毛病当然是有,但本身能进行这么高级的运作,使得国家保持这样的状态,很了不起。——中国现代国际研究院宿景祥

材料四要把政权的强弱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兴衰区分开来。明朝政权衰败的时候,恰恰是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我概括明朝到清朝这个大变革有两句话,叫做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毛佩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帝国政治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所发生的主要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明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变化是什么谈谈你对材料四中“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的理解指出“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的主导因素。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45786/68464) 首页 上一页 45781 45782 45783 45784 45785 45786 45787 45788 45789 45790 45791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