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上述观点能够用来评价 A.“中体西用”的思想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
|
由19世纪60年代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鸦片战争有关 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③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军事与生产技术 ④向西方学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实行民主法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分析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以下是中国近代史中诸派的救国思想,其中能印证张鸣教授观点的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D.设议会、开国会
|
|
(甲午战争后)“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便人注意到手纺车己经不合时宜了。"(引自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孟买棉纱的质地优良 C.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 D.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
|
|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材料中“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
“它产生于农民运动中,却又游离于农民斗争之外,这决定了它不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只不过为19世纪中国的社会思想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材料中的“它”是指 A.《天朝田亩制度》 B.《海国图志》 C.《孔子改制考》 D.《资政新篇》
|
|
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材料实质上是在 A.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B.探讨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C.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
|
《大国崛起的奥秘——国家管控》指出:“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