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戈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这实质表明两人 A.都公开反对宗教神学 B.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C.都因犯罪遭到了惩罚 D.都注重于对人的思考
|
|
1877年,对西方持否定态度的刘锡鸿作为副使出使英国,抵达伦敦两个月后,他对英国政治评价道:“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応(应)之事。”据此分析,刘锡鸿 A.仍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和儒家价值观 B.肯定了英国政体中体现的民主和法治精神 C.主张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进行全面批判 D.从反对学习西方向支持学习西方制度转变
|
|
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让掌握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与“正途出身无异”,对于肄习西学的人,“准予照拟破格从优给奖”;1887年李鸿章还上奏,为天津水师武备学堂学生及教习人员争取科甲正途出身。这反映了李鸿章 A. 力图改变人才的选拔途径 B. 与顽固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 C. 在传统与变革中艰难抉择 D. 试图维持传统教育稳定发展
|
|
以下是有人对清前期对外政策情况的统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康熙皇帝年间并未实行朝贡贸易体制 B.清前期对外开放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C.乾隆朝举措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D.19世纪初清政府的行为引发了战争
|
|||||||||||||
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 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 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 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 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
|
|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江南一些地方 A.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 B.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 C.小农经济发展较快 D.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
|
|
明清时期,晋商既经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经营金融业。二者的结合,出现了山西商人早期经营的金融资本形式──依靠自有资本放债的典当、印局和在经营存放款业务中起中介作用的钱庄。这反应了山西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商业资本进入到生产领域 C.商品经济在全国领先 D.金融业从商业中逐步分离
|
|
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D.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
|
||||||||||||||||||||||
两宋以来,民间流传“苏胡(今江浙地区)熟,天下足”的谚语;明嘉靖后,“湖广(今湖南湖北地区)熟,天下足”成为当时的普遍认知。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江浙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B.经济重心转移至湖广地区 C.江浙地区经济出现衰退 D.“海禁”政策大力推行
|
|
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A.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B.削相权以加强集权 C.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D.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