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代的公民观念源于社会契约论——国家是平等独立的个人的集合,公民权是受法律保障的个人权利。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 A.公民的身份特权 B.公民的义务责任 C.公共事务的意识 D.参政议政的权利
|
|
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C.“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D.“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
|
1937年8月,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在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成立大会陈词:“我们要保全国家的完整,保护民族的生命,应该尽人人的力量,来抵抗敌人的侵略。我们妇女也是国民一分子……打仗的时候男子要上前线杀敌,后方工作是我们的责任”,宋美龄意在强调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存在的重要性 B.前线杀敌和后方工作同是胜利保障 C.争取国家胜利是公民的基本责任 D.男子妇女均享有同等的权利和责任
|
|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关于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树墩还在”指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将这棵大树砍断”指推翻了中国封建制度 C.袁世凯称帝是“萌发”的重要表现 D.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的发展
|
|
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里所说的将日军“卡住”的是: 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太原会战 D.淞沪会战
|
|
恩格斯在《波斯和中国》一文中说:“古老中国的末日正在迅速到来。国内战争已使帝国的南方与北方分立……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这里的“国内战争”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
|
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度最大的“合理性”应是: A.封建政府人才选拔工作制度化 B.贵族垄断官场局面开始被打破 C.底层知识分子社会流动均等化 D.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得以塑造
|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贵族政治时代,贵族们有掌握权力的习惯,如隋之文帝等一代英主的出现后,虽然在制度上否决了贵族的权力,实际上在从政中,仍有那种形式的残迹,政治成为与贵族的协议体。”能佐证该观点的史实是: A.唐朝设立三省 B.宋朝设参知政事 C.明朝设置内阁 D.清朝设置军机处
|
|
“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B.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C.分散的自然经济 D.王室日益腐败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观世界历史,西方率先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并导致文化从中古形态向近代形态转换。其他地区的近代转型基本上是在西方入侵和作出文明示范的情形下发生的,但又不是全然“外铄” 。中国文化在近古时代已积淀若干近代性因子,以故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是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摘编自冯天瑜主编《中国文化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近化中国文化转型的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