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兴太学,讲授四书五经,正式弟子五十名,又增设无定额的旁听生,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这表明当时   

A.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B.官员选拔标准更侧重考试成绩

C.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        

D.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局面

 

儒家尊王忠君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董仲舒上书汉武帝的对策称:“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他的这一观点(  )

A.有利于规范皇权的运用                 B.背离了儒家仁政思想

C.认为皇权是民意的安排                  D.实际上限制了君主权力

 

《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西汉武帝建元五年(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 )时,太学已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

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

 

《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儒学思想趋向新启蒙

 

孔子和墨子虽然代表不同的思想派别,但是他们思想也有共通之处,下列表述中属于两人思想共同点的是(  )

A.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B.实行仁政来回复人的善性

C.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           D.主张以绝对权威震慑臣民

 

孔子认为:管仲为相,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大力赞赏他“如其仁”;而孟子则猛烈抨击管仲背弃旧主、不知礼仪。孔孟对于管仲的不同评价,反映出(   

A.儒学内部存在激烈的分裂与斗争     

B.儒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教条化

C.孟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D.孟子有选择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新颖的,最适合于时势的。……但法家之学,亦有落伍之处。……社会的利益,彻头彻尾,都可用国家做工具去达到,就有将国权扩张得过大之弊。这里的落伍之处是指(  

A.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    

B维护专制君权而弱化了礼仪制度

C.强化中央集权而削弱了地方权力  

D.注重严刑酷法而淡化了道德教化

 

编钟是我国古代重要乐器。王公贵族们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王宫悬(四面)诸侯悬(三面),卿大夫悬(二面),士悬(单面)”。逾越则会招致杀身之祸。你认为上述材料最符合谁的观点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45998/68464) 首页 上一页 45993 45994 45995 45996 45997 45998 45999 46000 46001 46002 46003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