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钱乘旦在《英国王权的发展及文化与社会内涵》一文中说:“革命(光荣革命)是以维护议会的权力为出发点的,由此才引申出“议会主权”与“人民主权”的思想;但是当革命最终以“人民”的名义把权力放回到一个人手中时,那么革命又如何解释它的合理性呢?于是,王权在英国重建,而且恢复王权的人正是那些多多少少都曾投身革命的人……这样,一方面是专制王权重现的危险,另一方面是对革命深刻的疑惧。英国人不得不试图找寻解决的方法……”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光荣革命”

A.以避免军事独裁为主要目标          B.只是反对专制并不反对王权

C.是看似合理实际并不合理的          D.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权所在

 

三大改造后,陈云指出:“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副作用。特别是一九五三年以后,对工业实行统购包销,商业自上而下派货,农产品独家收购,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主要是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这种消极因素过去就有,现在应该取消”。依据材料可知A.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已成熟

B.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全面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D.社会主义改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兵匪互换”是北洋政府期间军队与土匪的非制度关系的主要表现。朱执信有云:“古人寓兵于农,近人寓兵于匪”;黎元洪总统1922年通电亦称:“遣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为兵”。该现象的出现

A.根源于自然经济的稳定带来的兵源充足

B.反映了民国时期在职业选择上的自由性

C.说明“为匪耻辱”文化心理困扰的解除

D.反映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政治动荡

 

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

A.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B.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C.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

 

《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            D.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A.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宋代的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长极快。南宋末年,临安府九县人口达到124万,尚不包括不下十万人的军队,以及为数众多难以统计的流动人口。而同时期,伦敦只有2万人,巴黎有4万人,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10万人口。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A.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                B.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小农经济较之庄园经济更稳定

 

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逐渐形成以滇池地区为重心、以国家组织的屯田为主要形式的云南开发格局。明朝建立后,在30万军队人滇的基础上实行了卫所制。卫所既是戍边的军事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卫所屯田成为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以上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框架下的经济开发进程    B.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系的完备

C.军屯生产在古代农业体系的主体地位   D.云南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

 

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它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C.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D.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jū:审问)案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49949/68464) 首页 上一页 49944 49945 49946 49947 49948 49949 49950 49951 49952 49953 4995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