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曾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产粮区的联系……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这种政策”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工业国有化
|
|
《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
|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 A.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B.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C.洋人发明的火车 D.中国人自行制造的飞机
|
|
“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 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 D.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
|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1912—1919年和1927—1936年两个阶段都出现了较迅速的发展。这两个阶段能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 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B.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 C.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中提倡国货 D.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原因不包括( )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清政府设立商部积极推动工商业 C.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 D.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促进
|
|
甲午战争后,清廷发布上谕:“图自强而弭祸患……以恤商惠工为本源”。其客观上( ) A.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 D.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
|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 …… 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这表明西方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 ①使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开始改变 ②使中国传统的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③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④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B.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C.殖民地半殖民地出现民族工商业 D.第二次工业革命
|
|
下列关于19世纪末出现的“大企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B.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C.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 D.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