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阅读《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图表》。对统计表的解读有误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商办企业资金少,数量较多,说明其规模较小

B.洋务企业资金较雄厚,但数量少,说明其规模大

C.外资企业资金雄厚,规模大, 压制民族企业发展

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促进了商办企业发展

 

梁启超说:“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固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思。当夫乙未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这段话表明梁启超(    

A.以个人好恶评价历史人物

B.强调说明个人历史作用微小

C.片面夸大个人的历史作用

D.主张结合时代背景评价人物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

B.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日本通过《马关条约》索取巨额赔款

D.各国通过《辛丑条约》纷纷设立租界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这四根“支柱”对于中央集权的作用不包括     

满分5 manfen5.com

A.郡县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B.尊儒制度: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哲学

C.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D.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中央财政收入

 

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 该思想家是(   

A.董仲舒          B. 朱熹         C.王阳明           D. 李贽

 

《汉书•食货志》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段话主要反映了(   

A.土地兼并的危害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D.土地私有的合理性

 

《国史十六讲》认为:西周时期,庶民(一般民众)只知效忠于“家”(诸侯),而不知效忠于“国”(天子)。这一现象(    

A.促使西周强盛                   B.强化宗法体制

C.导致诸侯割据                   D.促成秦朝统一

 

15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鲜战争可以说是在两重误解之下爆发的:共产党方面以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利益为分析出发点,认为大部分的亚洲大陆被共产党占了,美方都默不作声,不会在朝鲜半岛的一隅有所举措美国方面,则以原则问题来看待这件事,它比较不关切韩国地缘政治的重要性,也已公开做出表示,却十分重视不加阻挡的象征意义。

材料二     1951年5月l 5日布莱德雷应邀对国会作证,“在目前的情势下,我们反对将战事从韩国扩大到包括赤色中国。对赤色中国进行所谓有限度战争会增加我们所冒的风险,‘会将我们的力量耗费在一个并非战略要津的地区。赤色中国并非寻求主宰世界的那个强大国家(按:指苏联),坦白地说,从参谋长联席会议观点来看,这个策略(按:指将战事从韩国扩大到包括中国本土)会让我们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敌人进行错误的战争。”

——以上摘自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1)根据材料一,朝鲜战争爆发两重误解是什么?他的分析是否正确?(9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布莱德雷“错误”的理由是什么?(6分)

 

15分)【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当时举国人士。能知欧美政治大原者,既无几人,……若,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务在养一国之才,更一国之政,采一国之意,办一国之事。盖一国之大原,于是乎在,精神既立,则形式随之而进。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之不改良也,此戊戌维新之真相也。”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凡物必有原动力以起其端,由原动力生反动力,由反动力复生其反动力,反反相衔,动动不已,.而新世界成焉。惟戊戌之原动力,其气魄雄厚,其潮势壮阔,故生反动力最速而最剧,仅百日间,挫跌一无所存。而反动力之雄厚壮阅,亦与之相应,其高潮之点,极于团匪之祸,神京蹂躏,朝列为空。今者反动力之反动力又起矣。自今以往,中国革新之机,如转巨石于危崖,遏之不可遏,必达其目的地而后已。此事理所必至也。然则戊戌之役,为败乎?为成乎?君子曰:成也。”

——梁启超《康南海自编年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梁启超关于戊戌维新“精神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舆论传播的角度指出其形成的途径(6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梁启超关于“戊戌之原动力”、“反动力”的观点。(9分)

 

阅读以下材料:(12分)

近世之欧洲,若以世纪论,每个世纪都有创新,而17世纪每为人重视不足;实则,这是很要紧的一个时期。上承着培根、洛克的实验哲学,洛克还根据英国的革命写了一份论‘‘政府”的总结性的文字,起了近代政治文化的开山作用;下则启发了启蒙时期的思想家们。所以17世纪是“启蒙”的“启蒙时期”,是方法论革新时期,近代的科学思维是在这个时期酝酿的。同时,文艺复兴、宗教革命激荡了全欧,使几乎整个社会都动了起来,社会意识、民凤民俗……,都在发生变化。

“17世纪普遍危机”是英国著名史学家E.J.霍布斯鲍姆于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此时期欧洲发生了由中世纪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关键性转折,经历了经济衰退、谷物生产萧条甚至下降二人口死亡率上升、资产阶级革命、社会叛乱等众多现象,从而认为欧洲经济“在17世纪经历了一场‘普遍危机”。危机的产生是因为16世纪欧洲的大发展使得封建主义框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阻碍,加之此世纪发生的饥荒、流行病等因素的促动,导致17世纪欧洲出现了向资本主义结构的决定性变革。特雷弗----罗珀则认为是政府的奢侈浪费、寄生的官僚制度引发了社会对国家的不满。莫斯尼尔则认为官员的不满造成了政治动乱、反叛,农民对国家征税的不满造成了农民起义。另一些学者则强调战争的巨大破坏及其连锁反应是导致17世纪普遍危机”产生的原因。

请结合17世纪前后相关史实,评述材料中关于17世纪历史特征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54018/68464) 首页 上一页 54013 54014 54015 54016 54017 54018 54019 54020 54021 54022 54023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