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臣交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绵祸八十年……臣窃观近世万国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由来,迹其乱祸虽无道已甚,而时势所趋,民风所动,大波翻澜,回易大地,深可畏也。”下列各项,符合康有为本意的是 ①认为行立宪之政是世界潮流 ②认为用革命暴力来改变政治制度会引发祸端 ③认为法国革命推动了各国的政治改革 ④认为君主专制的官僚体制导致君臣交祸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②④
|
|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托马斯·杰斐逊指出:“世界上每一个政府中都有人类弱点的痕迹,都有腐败蜕化的苗子……一个政府如果仅仅是委托给人民的统治者,必然会蜕化变质。”他强调了 A.腐败是政府的天性 B.权力制衡的必要性 C.政府主权归属人民 D.实行代议制的局限
|
|
“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将以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他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接受宣言,然后戴上王冠。“这个宣言” A.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B.完善了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C.使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D.使首相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
|
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这反映了 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 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D.国人清醒认识到世界潮流
|
|
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材料反映了美国民主政治中的 ①人民主权原则 ②邦联制原则 ③分权制衡原则 ④民主共和原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
1918年钱玄同发表《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一文,提出“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字”。这种主张 ①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性 ②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③与当时中国国情密切相关 ④有利于民主科学思想传播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
|
20世纪初的《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客观上反映了当时中国 A.民主革命的进程 B.政体频繁的更替 C.社会思潮的演进 D.社会风俗的嬗变
|
|
严复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在此,他强调首先应 A.实行君主立宪 B.学习西方民主 C.争取国家独立 D.实现个人自由
|
|
《中国的近代化》一书写到:“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里描述的是 A.国民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热情 B.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C.抗日战争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D.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
|
(26分)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选择决定她的未来,德国曾经的战略选择对中国和平崛起有着重要的启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四条 下列事务属于帝国的监督与立法权范围之内:……2)制定海关与贸易的立法,及关于帝国所需赋税立法;3)规定度量衡与货币制度…… 第六条 联邦议会由联邦成员代表组成,其票权分配如下:普鲁士连同汉诺威、库尔黑森、浩斯敦、拿骚及法兰克福的原有票权共有17票;巴伐利亚6票;萨克森4票……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第二十条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德意志帝国宪法》 材料二 德国的问题只能用武力来解决,要建立一个“大德意志”。 ——希特勒于1934年11月5日秘密高级军官会议上发言
材料三 联邦德国现代化在确立政治体制的民主制、法治、联邦制和福利国家四原则的基础上,还做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选择:其一,政治上“不能脱离西方范围和放弃欧洲一体化的成就”;其二,经济上“在绝对自由与极权之间寻找一条健全的中间道路。” ——丁建弘《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意志帝国政治架构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治架构所体现的时代特征。(8分) (2)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依图示所列顺序概述纳粹集团用武力“建立‘大德意志’”的过程及其结局。(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项“战略选择”的具体内容。联系联邦德国作出“战略选择”的相关背景,归纳其崛起之新特点。(10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