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联理事会主席勒乐对中日两国政府发出内容相同的“紧急通告”:(1)务须避免一切足以使事变扩大或足以妨害和平解决之行为;(2)两国立即撤兵,并使两国人民之生命财产不受妨害;(3)将关于本事件之会议记录及其他文件,通知美国。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册

材料二   (1932年1月2日,日本侵占锦州,进逼中国关内。7日,美国分别照会中日两国政府。)鉴于目前的局势及在此局势下美国本身的权利与责任,美国政府认为它有义务照会日本帝国政府及中华民国政府,美国政府不能认许任何事实上的情势的合法性,也不拟承认中日政府或其代理人间所缔订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条约权利——包括关于中华民国的主权、独立或领土及行政完整,或关于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在内——的任何条约或协定;也不拟承认用违反1928年8月27日中日美均为缔约国的巴黎公约(即非战公约)之条款与义务的方法而获致的任何局势、条约或协定。

——摘自《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联这一通告的荒谬之处及实质。(6分)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的外交照会与国联通告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9分)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我们建立民国,主权在民,这四万万人民就是我们的皇帝,帝民之说,由此而来。这四万万皇帝,一来幼稚,二来不能亲政。我们革命党既以武力扫除残暴,拯救得皇帝于水火之中,保卫而训育之,则民国的根基巩固,帝民也永赖万世无疆之休。

——摘自居正《中华革命党时代的回忆》

材料二   训政之说,尤为失当。此属君政时代之口吻,不图党人袭而用之,以临吾民。试问政为何物?尚待于训耶!民主政治,以人民自治为极则,人民不能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机会,专靠官僚为之代治,并且为之教训,此种官僚政治,文告政治,中国行之数千年,而未有长足之进步。国民党人有何法宝,以善其后耶?徒使人民不得自治机会,而大小官僚,反得藉训政之谬说,阻碍民治之进行。

——摘自《陈炯明集》下卷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孙中山训政思想提出的依据。(9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陈炯明对待训政的态度,并说明其理由。(6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撒彻尔夫人是在英国经济地位更加江河日下的情况下上台组阁的。她主张放弃扩大政府开支、大搞福利,以刺激需求的政策;采取紧缩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把控制通货膨胀放在政策的首位。为此,自1979年5月入主唐宁街10号之后,便对英国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行了“激烈的改革”。她还认为英国企业过分国有化是英国工业日趋衰落的根源之一。为此,英国政府陆续把电讯、港口、航天、汽车等12家大企业,以不同形式私有化了,价值50亿英镑的煤气公司等企业到1986年也出卖了。

改革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首先取得了成果,通货膨胀率从1979年的13.3%下降到1985年的5.5%。但是紧缩政策造成了严重的失业,英国的工业基础也萎缩了。首相强调她的政策已见成效,不仅顶住一些经济学家和工党的猛烈攻击,而且一再改组内阁,撤换了反对现行经济政策的大臣。撒彻尔夫人的改革终于使英国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1986年,英国经济的年增长率为3%,比美国或世界上其他三大工业国家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中的任何一个都快。

——摘编自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1945-198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撒彻尔夫人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撒彻尔夫人改革的影响。(7分)

 

(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代的十九世纪末的网络时代的《蒙娜丽莎》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产生印象派的直接原因是官方沙龙对青年人的压抑和压制,这是表层的原因。实际上,社会原因才是内在的原因。首先是市民阶层的兴起,艺术审美趣味的变化,市民家庭对有装饰性或有形式美感绘画的需求。印象派绘画的画幅基本上为中小型,可以让资产阶级作为装饰悬挂。

——摘自李倍雷《西方美术史》

材料三   印象派艺术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重视绘画的平面性,装饰性和写意性。物理学对光色的分析促进了绘画色彩的变革,给艺术家以启发。艺术家运用光学原理来进行创作,可以说印象派最大的成功在于光和色彩学上的发明和创造。

——摘自马晓琳《西方美术史》

(1)欣赏材料一中的三幅美术作品,试就不同时代不同人笔下《蒙娜丽莎》呈现不同的艺术形象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6分)

(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指出印象派产生的主要原因(3分)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内地人口的迅猛增长,黄河、长江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开发空间的缩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边疆局势的紧张,清道光以后,向关外、向外口、向海外、向山区、向城镇的移民形成了潮流。在东北,由于清廷封禁政策的松驰,一时间络绎不绝的移民似潮水般涌向关外,东三省人口迅速增长。到了民国时期,“闯关东”之潮有增无减,而且多向北部之吉林、黑龙江扩散。“闯关东”的移民以山东籍最多,其次为直隶,再次为河南、山西。与“闯关东”相比,走口外的移民规模要小得多。鸦片战争后,闽、粤出洋华侨的人数剧增。光绪前期全球华侨有300万,到宣统三年(1911)达到630多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洋再掀高潮,民国二十七年全球华侨已有920多万。南方各省交界的山区也成为移民的目标,但规模与上述方向的移民相比就小得多了。

——摘编自张国雄《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分期》

材料二   100多年的移居使英国血统在美国建立时占有最大比重。1815年第二次美英战争结束,英国人移民美国的潮流重新开启。第一个浪潮开始于二十年代,并且由于英国的动乱而持续直至1842年达到顶峰。40年代后期刺激了又一股英国人的移民潮流,并于1854年达到顶峰。第三次,也是数量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移民潮开始于1879年,延续至1893年经济萧条时期。

这一时期英国产业工人到美国后几乎没有遇到歧视,很快在东部和西部城镇找到凭他们手艺就业的机会。美国移民委员会一度发现,较之其他移民,英国移民更多地从事他们在国内时期的相应工业。在一些重要产业,如采矿业中,英国工人从事高收入、有技术的工作,如煤矿、铁矿等中的领班、监工、经理和专家,甚至矿主。

——摘编自王寅《19世纪美国的英国移民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移民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5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移民北美潮流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6分)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外近代“移民潮”出现的主要因素。(2分)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王朝时是丝绸之路交往的繁荣鼎盛时期。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国相通。国际考古学界在埃及、两河流域、伊朗高原、中亚细亚等地,出土过大量丝绸织品的文物,有的至今仍保存完好。自那时期,能种桑饲蚕的地方,已开始大量注意引进中国的丝纺技术。在长安、洛阳和广州等地,出现了大量的胡商。他们从制售胡饼到珠宝、乐器,开了不少店铺,有的多年不归,把中国看成他们的第二故乡。唐代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也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对以后相互的社会和民族意识形态发展,产生了很多积极、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

——摘编自赵宏《“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后,加大了对丝路贸易苛捐杂税的征收,迫使利益受损的商人逐渐放弃丝路,欧洲在寻找新丝路通道中进入了大航海时代。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对传统的手工产业商品也产生了极大冲击。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传统国家,由于社会分工的制约以及生产力的低下,农民不可能生产更多的商品进入流通。当欧洲在中世纪后开始觉醒,工业革命浪潮席卷欧洲各国,中国传统商品再也难以与各种工业产品相竞争,逐渐被机械化生产的商品所替代。缺少了商品的交易和流动,作为商道的丝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而遭到遗弃。

——摘编自耿翔、贺小巍《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学解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时丝绸之路兴盛带来的积极影响。(5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5世纪以后丝绸之路逐渐衰落的原因。(8分)

 

伴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20世纪以来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有关人们这一时期精神生活场景的描述,不可能出现的是

A.八十年代末,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青少年通过网络观看西方国家的影视剧

B.三十年代大危机时,米老鼠系列卡通电影将沮丧的人们聚拢到了电影院

C.出生于1953年的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经是英国披头士乐队的忠实粉丝

D.中国改革开放后,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间风靡一时

 

有人认为,苏联的解体造成了单极世界的骄狂自大、无法无天这样一种很不正常的局面。在他看来,苏联的解体

A.导致了国际间力量对比的失衡

B.造成了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

C.为美国实现世界霸权奠定基础

D.阻碍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这反映出在“冷战时期

A.美苏的插手是地区冲突的根源

B.和平的力量时常占居着上风

C.军备竞赛造成各国财政的困难

D.军事的较量威胁到世界和平

 

1984年,邓小平在谈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说:“农村这一套不能完全搬到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城市改革“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这体现了邓小平改革思想中

A.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

B.实事求是的原则

C.紧紧依靠群众的思想

D.全面改革的思想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54267/68464) 首页 上一页 54262 54263 54264 54265 54266 54267 54268 54269 54270 54271 54272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