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乔治认为:通过征收一种单一税来抑制未来那种不劳而获的土地价值的增长,从而防止投机者和垄断者牟取暴利。与这一思想有密切关系的是 A.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 B.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C.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思想 D.邓小平的消除两极分化思想
|
|
以下是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情况表,其反映的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为了
A.适应外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需要 B.适应清朝政府扩大税收来源的需要 C.适应南京国民政府兴办实业的需要 D.适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
|||||||||||||||||||
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写道:“他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常的父权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这表明“他”的思想是 A.从仁的哲学出发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 B.从天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 C.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 D.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
|
|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A.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B.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 C.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 D.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
|
《孟子•滕文公上》中写道:“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这表明孟子认为 A.实行仁政,要将田地分给农民 B.实行公平,要反对暴君和污吏 C.实行仁政,要厘清土地归属权 D.实行平等,要均等地分配谷禄
|
|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表明“礼”和“法” A.都是以同样的权力维持的 B.都是依靠某种力量维持的 C.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 D.都是依附于传统习惯的
|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岳忠武王祠》(明 · 于谦) 材料二 人们不会忘记,正是这个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 他从小满怀以身许国的志向,经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从一个孤灯下苦读的学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他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在他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没有贪过污、受过贿,虽然生活并不宽裕,却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 他不畏惧困难和风险,在国家最为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承担天下兴亡。 他是光明磊落地走完自己一生的。 ——摘抄自石悦的《明朝那些事儿》 (1)材料一中的《岳忠武王祠》一诗表明了于谦怎样的主张?(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于谦创作该诗的历史背景。(2分) (2)材料二中的作者是怎样评价于谦的?(6分)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于谦的优良品质对后世的影响或启示。(3分)
|
|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根据以上所认定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同盟国目标相一致,我三大盟国将坚忍进行其重大而长期之战争,以获得日本之无条件投降。” ——摘编自《开罗宣言》 材料二 自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台以来,其抛出的一系列公然否认历史、颠倒黑白的言论,招致国际社会的警惕和批评。在发表“侵略定义未定论”而遭到国际社会谴责后,安倍非但没有收敛,反而继续在历史问题上大放厥词,……近来日本国内在历史问题上接连出现消极动向,一些人公开质疑《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法律效力。其实质是企图为侵略历史翻案,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挑战战后国际秩序,这不能不引起亚洲受害国和国际社会对日本发展走向的严重担忧和警惕。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1)依据材料一,简述《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意义。(6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年来日本挑战“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原因。(9分)
|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梁启超主张在中国实行宪政,他在其著述中将宪政解释为立宪政体,“世界之政体有两种:一曰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政体);二曰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立宪政体,亦名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无限权之政体。有限权者云者,君有君之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权有限。”……清末预备立宪启动后,宪政一词的使用渐渐增多。 ——张一兵主编《政治哲学关键词》 材料二 1915年8月,帝制热甚嚣尘上,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说,“且吾欲问论者,挟何券约,敢保证国体一变之后,而宪政即可实行而无障?如其不然,则仍是单纯之君主论,非君主立宪论也。既非君主立宪,则其为君主专制,自无待言。不忍于共和之敝,而欲以君主专制代之,谓为良图,实所未解。”……“假定今大总统肯为君主,而谓君主立宪即可实现,其说亦不能成立也。”……“公等主张君主国体,其心目中之将来君主为谁氏,不能不求公等质言之。……此四万万人所宜共诛也。” ——摘编自《饮冰室文集》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6分) (2)对比材料一、二,指出梁启超的思想有何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旧唐书·列传第六十八》记载:“炎因奏对,恳言其弊,乃请作两税法,以一其名,曰: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 材料二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在清丈全国土地的基础上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应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嗣后所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但将实数另造清册具报。……山东布政使司所属州县卫所各项丁银,均摊入地粮内征收。 ——《明经世文编》卷一八0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杨炎“两税法”的主要内容。(9分,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我国古代税收制度的变化趋势。(6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