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一一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四: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如何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此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民主化进程的?(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法国为什么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70年后“法 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7分)   

(3)依据材料三理解美国的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表现在哪些方面?(7分)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3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中妥协的认识。(3分) 

 

2013年8月日本《读卖新闻》评论指出,“安倍的父亲曾任日本外相,安倍那时担任父亲的秘书,因此安倍对外交有着强烈的兴趣。安倍自去年12月上任以来已出访了20个国家,这个速度比他的前任都要快,安倍把整个世界看做一个整体。”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代日本 

A.积极改善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B.极力提升政治诉求 

C.具有强烈的全球化意识             D.已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1946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写给国务卿贝尔纳斯的信中说:“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再作任何妥协。我们应该坚持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我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这表明 

A.美苏“冷战”从此开始             B.二战后美苏两国矛盾加剧  

C.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D.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苏联解体                         D.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中国、苏联结束30年的论战、隔离、对抗,决定实现关系正常化,但两国最高领导人见面,究竟施行什么礼节,引起世人关注。原来,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领导人见面,总会互相拥抱、甚至亲吻对方的脸颊。结果现在中苏两国领导人的见面礼节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握手”。这表明

A.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B.美苏争霸导致苏联即将解体 

C.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中苏关系还待进一步改善

 

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两国就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它作为中印关系原则被写进双方签署的协定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印度两国由此结成同盟关系     B.中国外交政策实现了明显转变 

C.“一边倒”战略的重大胜利        D.大力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1949年1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一封电报中邀请宋庆龄北上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下列对“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讨论了国名、国旗、国徽等问题 

D.“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保障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行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1930年6月,中共党内有人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 

A.中共尚未找到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B.他基本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C.他看到到工农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55663/68464) 首页 上一页 55658 55659 55660 55661 55662 55663 55664 55665 55666 55667 5566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