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20分)明清时期,运河沿岸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文化区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朱德润在《飞洪桥诗》中描述了运河两岸的景象:“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毡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明清时期北上的漕船为运河两岸带来了大量原料,丰富的原料促成了加工业的繁荣。烧造业、酿造业、皮革加工业、丝织业等也在发达的市场网络中兴盛发展,并随着运河地位的下降而趋于萧条。

(1)据材料一,概括该时期运河两岸经济发展的状况。(8分)

材料二 运河的贯通,使沿岸的城镇形成了一道新兴的文化带。明清两代山东出了10名状元,其中有6名出自该文化带。运河沿岸的济宁,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根据地,明以前民间信仰较为单一和正统。晚明以后,金龙四大王素拜、天妃信仰、关帝崇拜等开始传开。同时,运河的贯通也使人们逐渐由“尚俭索朴”、“循规蹈矩”向“靡然向奢”、“违礼越制”转变。

——《明清山东运河区城社会变迁》

(2)据材料二,运河的开通对当地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材料三 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世情小说”《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风情: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钱买了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吴月娘出了三钱银子请大家吃螃蟹……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

(3)有学者依据上述材料,认为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他的观点。你认为应该如何利用文学作品研究历史?(6分)

 

(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的宪法来源于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文明中自然法的观念,……思想源泉无疑是英国思想家洛克的政治理论,他借用自然法的观念提出了天赋人权和有限政府的理论。……是在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虽然美国宪法产生于独立战争胜利之后,但早期的欧洲大陆启蒙思想和英国普通法的传统却都对他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引自曹华.胡风云《浅说1787年美国宪法的诞生》

材料二  在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经大张旗鼓地介绍和宣传美国的民主理念和民主精神。《新华日报》这方面的文章很多。每年的7月4日美国的国庆日和每逢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的诞生日,《新华日报》都要发表文章纪念。 1944年7月4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美国国庆日——自由民主的伟大斗争节日》。指出:“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孙中山的事业已经有了它的继承者,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的势力。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乃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过了的工作……”1945年4月13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纪念杰斐逊先生》,指出: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和倡导的《权利法案》,早已“成为整个民主世界的基本观念了。

(1)据材料一,归纳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过程中接受了哪些重要思想和理念?(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创新的民主制度是怎样突破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的?(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如何在政治制度建设上“兼收众长,益以创新”。(2分)有人说,“1911年在中国建立的美国共和政体仿制品缺乏有效实施的社会基础”。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简要说明理由。(2分)

(3)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张旗鼓地介绍和宣传美国的民主理念和民主精神的原因。(4分)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并“不是抽象地复制美国民主模式”,而是建立其“特殊的民主”。建立 “特殊的民主”在建国初期是通过哪些具体内容来体现的?“不是抽象地复制美国民主模式”说明了什么?(5分)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这一趋势反映当代国际关系的本质是

A.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

B.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化

C.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趋向平衡

D.世界经济多极化全球化趋势

 

由中央影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的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的力量”应该包括

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机器工厂的出现   海外市场的扩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笑林广记》记载古代一则笑话:有个官员到乡下去,问一个老农说:“近年来黎庶如何?” 老农答道: “今年梨树挺好,只是虫吃了些。”,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是

A.康有为的政治改良                   B.孙中山的社会革命

C.陈独秀的文学革命                   D.毛泽东的土地革命

 

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如果把这个观点套用于中国近代史,这里的“一场革命”可以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学者张鸣认为: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入世界还会晚若干年。他这样说的理由是

A.太平天国政府执行对外开放政策

B.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催生了洋务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迫使清政府对外开放

D.太平天国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1873年1月22日上海县令发出晓谕,通知各制鞋店不得在鞋上用文字标写店号,同年12 月3日两江总督李宗羲通知各纸坊铺“不准于草纸等项纸边加盖记号戳记,更不许将废书旧账改造还魂纸。”材料反映了

A.官员劝诫百姓敬惜字纸的良苦用心

B.工商业者具有了商标品牌意识

C.商品意识对传统伦理意识的挑战

D.工业化推动了社会风尚的变革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55702/68464) 首页 上一页 55697 55698 55699 55700 55701 55702 55703 55704 55705 55706 5570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