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有学者指出,我国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基本形成了新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支撑这一观点的相关史实是

A.提出“一边倒”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强世功说:“基本法的制定过程无疑是第二次建国过程,这个国家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正是由于基本法的存在,使得宪法建构起来的‘国家’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它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国家,而变成‘多元一体’的国家。”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

A.“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B.经济特区的建立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的首要任务是

A.制定共和国宪法

B.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C.确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推行“一国两制”政策

 

1917年11月10日,上海《民国日报》在《突如其来之俄国大政变》报道中写道:“美克齐美党(过激党)占据都城”,“彼得格勒戍军与劳动社会已推倒科伦斯基政府”等。此报道

A.见证了二月革命的胜利

B.说明了沙皇政府被推翻

C.说明了十月革命的成功

D.赞扬了十月革命的意义

 

刘伯承曾说:“1947年8月中共中央用‘围魏救赵’的方式,扯散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从而缓解陕北的经济困难。”材料中的“围魏救赵”是指

A.进行土地革命    B.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C.进行战略决战      D.攻占南京

 

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主要在东北一带犯下罪行的日军细菌部队是

A.甲午战争时的侵华部队       B.日本731部队

C.“荣”字第114部队         D.“波”字第8604部队

 

1919年5月9日,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在衡阳越级通电大总统徐世昌:“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击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该材料说明

A.北洋军阀支持五四运动

B.学生爱国热情影响广泛

C.学生运动导致军阀分化

D.北洋军阀内部派系林立

 

1912年1月5日英国《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循在一封信中写道:“《官话报》是北京各报中最反对共和、强烈支持清廷的报纸,但该报昨天的社论完全改变了立场。”材料说明

A.辛亥革命已取得完全胜利

B.民主共和已成大势所趋

C.清帝已经决定宣布退位

D.南北和谈已经取得成功

 

容闳在《太平军中之访察》一文中说:“干王(洪仁玕)居外久,见闻稍广,故较各王略悉外情,即较洪秀全之识见亦略高一筹。”最能说明洪仁玕“略高一筹”的是

A.创立拜上帝教                 B.筹划金田起义

C.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D.提出《资政新篇》

 

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认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站在西方立场上作出的结论

B.未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C.掩盖了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

D.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国际关系准则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55706/68464) 首页 上一页 55701 55702 55703 55704 55705 55706 55707 55708 55709 55710 55711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