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辩,其核心是( ) A.根本目的之争 B.治国方略之争 C.新旧道德之争 D.政治体制之争
|
|
下列职官或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财政的是( ) A.西汉刺史 B.唐朝户部 C.北宋三司使 D.明朝承宣布政使司
|
|
李白诗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中的“谢公屐”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
|
图6为中国古代著名军事要塞,与之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 ) ①御匈奴军队进扰而建 ②为防御蒙古骑兵南下而建 ③张骞通西域时由引出关 ④吴三桂引清军由此入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旧中国时期为( )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
|
下列表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不符的是( ) A.汽船的发明改变了水上运输的状况 B.发电机的问世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 B.无线电报的出现增强了各国的联系 D.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
|
近代中国主张或赞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人物有( ) ①魏源 ②光绪帝 ③赵三多 ④陈独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
|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探究性学习,需重点查阅 ( ) A.《考工记》 B.《神农本草经》 C.《齐民要术》 D.《梦溪笔谈》 |
|
(节选,20分)阅读分析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源出巴颜喀拉山,于山东垦利县境入海。其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城面积75万平方千米。黄河养育着中华民族,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材料一 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决口、改道最多的河流。春秋以前,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入海,河道无所约束.漫流改徙无定,时常多股河道并存。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两岸筑堤,河道逐渐固定。由于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浊重,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汉文帝时黄河下游出现大规模决口。东汉初年,王景治河,随地势高低.裁弯取直,修筑堤防,开辟了一条新的河道。其后,北方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大片土地由耕转牧,水土流失相对减缓。至唐末,800年间黄河下游河道相对稳定。 北宋初年,随着黄河下游河道逐渐淤高,出现悬河,“高民屋殆逾文”。1128年,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于李固渡扒开河堤。黄河决口,东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泗入准。此后七百多年间,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夺淮入海,多次决口、改道,改变了黄淮平原的原有水系。水患遍及黄准平原,洪水吞没大片土地,夺去千百万人的生命和财产,洪水过后形成的许多沙丘和沙垅,吞噬大量农田、房屋,淤没城市,淤塞运河,阻塞交通。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1)概括指出北宋之前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为什么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口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10分)
|
|
阅读材科,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的政策不大可能对中因的行为产生多少影响。更不用说对它的思想观点了。但是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国会提交的外交政策报告(1970年2月)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初期,党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工作也受到“左”倾思想的严重干扰……在一年多时间里,与我国建交或半建交的四十多个国家中,有近三十个国家同我国发生外交纠纷,其中有些是由于中国方面处理不当而引起的。这就使我国的国际形象受到损害,外事工作陷于困境……1969年五一劳动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会见一些外国驻华使节,同他们进行友好的谈话,实际上是传达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改善和发展关系的信息。不久中国就陆续派出一批批驻外使节,对过去主要由于中方的极左行动而损害双边关系的事件,主动进行修复工作。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闻的来往中断了 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来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 ——周恩来:《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1972年2月)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的美国对华政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所说的中美双方为打开“友好来往的大门”,经过了哪些“共同努力”?(6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根本出发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