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的内容是介绍:( ) A.西方各国政治制度 B.西方历史地理知识 C.西方兵器制造知识 D.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
|
最早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人工运河开凿于 A.战国时期 B.秦朝 C.汉朝 D.隋朝
|
|
下图是宋代的一家针铺,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该材料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经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
|
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A.《梦溪笔谈》 B.《氾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
|
中国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共同之处是 A.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 B.侧重于理论探索 C.局限于生产、生活层面的探索 D.提倡实验科学
|
|
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一直沿续到北宋
|
|
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法德关系,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1年11月22日,重庆革命党人与起义新军结合,夺取了清廷在重庆的地方政权,宣布成立蜀军政府。重庆辛亥革命可谓“一次成功,兵不血刃”。美国人石约翰曾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的突出特点也许就是表现为惊人的不流血的事件。”有学者认为在辛亥年革命中双方将士死亡总数为数万人,平民丧生之人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重庆的辛亥革命,很好地诠释了这次“微流血”革命。(注:农历辛亥年岁末为公历1912年2月17日) 材料二 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政治状况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材料三 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回顾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质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1)据材料一说明辛亥年革命“微流血”的内涵试结合武昌起义后的革命进程,对这一特点进行阐释。 (2)材料二中的图表信息凸显出辛亥革命哪一伟大历史功绩?徐中约指出的问题在民国初年有什么表现?你认为这一问题的产生与辛亥年“微流血”革命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3)据材料三,从革命党人的角度,孙中山在哪几个方面分析了1912年“让渡政权于袁世凯”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1924年1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怎样的政策方针?这体现出孙中山怎样的斗争精神?
|
|||||||||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相对于印巴战争、中东战争而言更具“冷战色彩”,这是因为朝、越战争 A.爆发于冷战最为剧烈的时代 B.完全符合“冷战”的所有特点 C.具有更为浓烈的意识形态对抗特征 D.都由美国率先发动,随后苏联卷入战争
|
|
1946年9月30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读了对纳粹战犯长达250页的判决书。判决书写道:“本法庭认为,郑重废弃以战争为国家政策的工具,必然包含战争在国际法上为非法的主张;凡策划并进行这样的战争,因而产生不可避免的和可怕的后果者,在这样做的时候,就是犯了罪”。该法庭对纳粹战犯作出有罪判决的法理依据直接来自于 A.《国联盟约》 B.《非战公约》 C.《大西洋宪章》 D.《波茨坦公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