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生物试题

专家表示,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经过治疗康复后,体内会产生针对新型冠状病毒(+RNA病毒)的特异性抗体。下列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A.抗体是机体浆细胞合成、分泌的蛋白质,它能特异性结合并杀死病毒

B.康复者血浆制品的有效成分是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可注射给危重病患者

C.开发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可考虑阻断病毒的逆转录、转录、翻译等环节

D.注射疫苗和抗体对病毒感染者都有疗效,两者都能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神经递质是人体神经调节中重要的信息分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大多是有机小分子,由神经细胞合成,以胞吐形式释放

B.突触后膜接受神经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会持续发挥作用

 

下图表示人体体液间物质的交换过程,其中数字表示液体。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②③分别表示血浆、淋巴、组织液,它们是内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B.毛细淋巴管处②③之间不能进行双向物质交换

C.营养不良、毛细血管破损均可引起③处的渗透压发生变化,它们的原理相同

D.②中含有多种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有利于机体抵御外来的病原体

 

生物进化的过程是共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种内斗争与互助种间斗争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生作用都属于共同进化

B.不同地域分布着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不同物种,这是生物适应性和多样性的体现

C.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生物种群的变异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形成新物种

D.进化形成的新物种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其种群增长模型属于“J”型增长

 

生物变异与育种、生物进化密切相关。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驯化家畜经过了长期的人工选择育种,这种育种方式的原理一般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B.生物在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实验室获取具备某种抗性的微生物,可用相应药物进行选择,使微生物定向突变

D.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可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间,也可发生在受精过程中

 

实验证实,丙酮酸羧化酶(PEP)能催化丙酮酸合成蛋白质,而丙酮酸经其他代谢途径也可生成油脂。为提高油菜籽的含油量研究人员合成了一种反义RNA,它不能与核糖体结合参与翻译过程,而是在油菜籽细胞中与PEP基因转录出的mRNA结合。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题中事例表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B.研究人员可向油菜籽细胞中导入反义基因,从而转录形成反义RNA

C.反义RNA能特异性结合PEP基因转录出的mRNA源于其特殊的碱基序列

D.反义RNA是通过抑制PEP基因的翻译过程,进而增加油菜籽的含油量

 

育种工作者研究某种植物的花色遗传时发现,用两株纯合植株杂交,F1自交后代(数量足够多)出现3种表现型蓝、黄、白数量比为1231.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A.该种植物的花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亲本植株中某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另一方为隐性纯合子

C.F2中蓝花植株的基因型有6种,黄花植株有2种基因型

D.若对F1进行测交,则所得子代植株中蓝花∶黄花∶白花=211

 

某植物(雌雄同株,异花受粉)群体中仅有AaAA两种类型、数量比为23。若隐性雄配子中有50%不能正常受精则该植物群体自然状态下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A. B. C. D.

 

下列有关教材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醉母菌能否进行无氧呼吸可通过酸性重铬酸钾判定

B.探究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不宜选用过氧化氢作为底物,因为其在一定温度下会加快分解

C.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根据视野中不同时期的细胞所占的比例可判断不同时期的长短

D.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两个小桶中的彩球数量以及两桶中不同彩球的比例都可以不同

 

如图为人体细胞分裂时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形态变化过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甲和丁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形态,乙逐渐螺旋形成丁

B.丙形成丁后,含等位基因的染色体可发生一一配对现象

C.丁到戊的变化是因为星射线牵引导致着丝点断裂形成的

D.正常情况下,人体细胞中丁的数量可为4623,戊的数量最多为92

 

共629798条记录 当前(255/62980) 首页 上一页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