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材料二

吹管乐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先民们用飞禽的肢骨制成骨笛(也称骨哨),在狩猎时用于模仿动物的声音,以诱捕猎物或发出信号。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160余件骨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了20多支骨笛,经过碳14测定,它们已有7000—8000年的历史,是后世竹笛等一系列管笛乐器的鼻祖。

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两支“篪”,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竹质笛子实物。它们有一个吹孔、五个按音孔和一个后出音孔,能演奏出六声音阶。篪的吹孔平面与指孔平面相交约为90度的夹角。东晋郭璞注《尔雅》:“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关于中国竹笛的起源,并不像有些资料所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从中亚细亚一带传入的。

据史料记载,到唐代竹笛才加开了膜孔,这也成为中国竹笛区别于西洋乐器长笛及其他国家笛子的显著特征。西洋长笛没有膜,所以音色圆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因为有了笛膜,中国竹笛的音色清脆亮丽,穿透性强。竹笛发展到唐代,在形制上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相似。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一个朝代,诗歌得到了繁荣,竹笛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很多唐诗中都有对竹笛的精彩描写:“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王昌龄《江上闻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施肩吾《夜笛词》)……不管是在       ①        ,还是在        ②       ,或是在        ③      ,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声。这些也是竹笛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转。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的称谓。

宋元两代,竹笛得以广泛普及。到了明清,竹笛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乐器,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

(取材于徐凯《中国竹笛发展的主要特征》)

1.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篪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骨哨一样属于吹管乐器    B. 材质为竹,“篪字的形旁可印证

C. 吹孔与指孔不在同一平面    D. 横吹,在形制上与现代竹笛接近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中国竹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源自中国本土    B. 优于西方长笛

C. 曾经没有膜孔    D. 音色清脆亮丽

3.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清冷的江水边           ②名楼揽胜处             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B. 名楼揽胜处             ②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③清冷的江水边

C. 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②清冷的江水边           ③名楼揽胜处

D. 名楼揽胜处             ②清冷的江水边           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等,都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乐器往往具有多种功能,它既能用来演奏音乐,也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工具或生活器具。《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人们把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制成鼓。又如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进行演奏,于是发明了石磬。先民们还把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同舞蹈表演相辅相成。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如鸣金收阵、击鼓升堂等。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或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绝无可能;只有养蚕业和缫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至周代,我国制作乐器的材料有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八音”分类法即由此得名。在曾侯乙墓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乐器。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编钟,还是造型、制作和彩绘都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均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状况,显示了我国高度发达的冶炼、丝织等技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民族。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员,比如汉代时传入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琶,明代传入的扬琴、唢呐等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逐渐形成,乐器的音质、音律、音量、转调、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等不断进步提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取材于刘承华《我国民间乐器的产生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的一项是

A. 击鼓出征    B. 击筑悲歌    C. 鸣锣开道    D. 打更报时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B. 早期一般兼具表演性和实用性

C.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 博采众长,种类不断得到丰富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在一些旅游团特别青睐的大学,每到旅游旺季,校园就成了“人民公园”,学生也成了“被参观”的对象。众多游客进入,给校园安全造成隐患,校方出台“限外令”,限制外来人员进入,引发网民热议。

材料二

故宫博物院馆长单霁翔说,为最大限度地开放文化资源,故宫除了采用分散参观人群,开放更多区域等措施,目前正在用新技术让国宝《清明上河图》动起来,观众走进模拟空间,就可穿越时光,穿梭于北宋市井。

上面两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频繁跳槽已成为当下我国职场的突出问题,给企业造成了不小的用人负担,《中国青年报》、 社会调查中心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

(1)根据以上表格简要概括跳槽的主要群体及主要原因

(2)面对这一现象,企业要长期留住员工,应做出怎样相应的整改?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我国古代《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就是说,音乐是人的主观情感的表现,而这种情感_______。这种解释,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当然___,如琵琶曲《十面埋伏》中描写军旅之声,二胡曲《空山鸟语》中模仿鸟鸣之声;而更多的乐曲是并不直接再现什么生活景象,而是表现某种情绪和感情。与其说二胡曲《二泉映月》是再现无锡惠泉的月夜景色,倒不如说它是________, 即使在上述描写的乐章里,也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充满创作者的感情的。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某外地游客在武汉老字号“蔡林记”品尝了正宗的武汉热干面,赞不绝口。店主说:“欢迎以后常来啊! ”该游客说:“一定一定!下次来武汉,一定还光临贵店。”

B. 某医生医术高明,治好不少患者多年的顽疾,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患者对该医生十分感激。其中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表示感谢,上写道:“杏林髙手,医者仁心。”

C. 上月,在工人文化宫举行先生的“百竹展”,先生在《自序》中写道:少小喜画,幸遇裱师赵炳奎先生介绍,蒙恩师苏昧塑先生不弃,收为“入室弟子”,如是三载,为人学艺,受益一生。

D. 高考在即,学校领导为了让同学们减轻心理压力,以更好的心态迎接高考,在同学们必经的大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上写道:“逆境捶打造强者,烈火焚烧试真金。”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骑自行车健身时,因为在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中使锻炼者消耗较多的热量,所以减肥、塑身效果都比较明显。

B. 在风景优美但交通不便的山区搞开发,最大的难处在于既要改善和解决人们当下的实际困难,又不能以牺牲未来为代价。

C. 中国国家流感中心通过了世卫组织的评估,成为第5个世卫组织全球流感参与和研究合作中心,将在流感预防和控制方面发挥作用。

D. 世界文坛殿堂级之作《百年孤独》自问世四十多年以来,曾经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余华、莫言等知名作家都称曾从中受益。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2017年合肥楼市调控并未松懈,调控一直持续进行中。“银十”传统楼市销售旺季过半,合肥楼市依然不瘟不火

②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这将带动自驾游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链条,创造发展机遇。

③索溪谷的山,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峰中摇摇晃晃,山势龙飞凤舞,使人望而生畏。

④对于刘庆邦、苏童、迟子建的短篇小说,王安忆毫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那是什么样的神来之笔啊!”

⑤一个优秀的作家必须拥有强大的内心,坚持个性化的写作,作品能经得起时间检验就好了,而不必顾忌文学上的清规戒律

⑥在整理、编辑加工《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时,阅读家书原文,参看历史照片,一种最强烈最自然的薪尽火传之感扑面而来。    ^ ^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④⑥    D. ②⑤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两句,交代出指挥赤壁之战的周瑜正值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而失败的典故反对冒进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 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C. 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

D. 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E. 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2.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4451/35971) 首页 上一页 14446 14447 14448 14449 14450 14451 14452 14453 14454 14455 14456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