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题型:材料作文
难度:中等

根据以下材料,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些人习惯于仰望别人,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着。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延续诗词的文脉

胡妍妍

①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和“化”。中华民族文脉绵延,我们于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辩证。反叛的、变革的、创新的一派,实际上并未脱离传统的静水流深的给养,反过来,它的反叛、变革与创新又被巨大的传统所吸纳、包容,成为传统的新质。一部中华诗词史,几乎就是这样不断裹挟着前进的历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变迁而耗损,却能从一切创造性的变革中增益光辉。

② 这样的一条诗词文脉,对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文学艺术从来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赋予,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从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暮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古典诗词曾经内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随人生境遇而远近隐显,有时像是亲切、顺手的乡物家什,张口即来,有时又像是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磁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这就是文化的认同,它清晰地让你看到自己迢递以系的传统。

③ 延续诗词的文脉,除却孜孜不倦的训诂考据,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朱自清先生说:“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

④ 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经由读古典诗词,人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山水田园、边塞征战、思乡怀人、历史咏古,无关乎己却又让自己反复感念,同理心将我提升到一个超越了“我”的地方,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此间的世界。这也是孔子说“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的道理所在。你得能举一反三,能同情同理,从已知理解未知,从过去读出未来,如此才能一起谈论诗。这是诗的门槛,也是诗的情怀。对现代人心灵上的脂肪来说,是需要吹一吹这来自古典的清瘦的风了。

(有删改)

1.第②段“乡物家什”“文化磁场”分别体现了古典诗词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概括第③段的论述层次。

3.根据文意,简要分析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锈损了的铁铃铛

宗璞

①秋天忽然来了,从玉簪花抽出了第一根花棒开始。那圆鼓鼓的洁白的小棒槌,好像要敲响什么,然而它只是静静地绽开了,飘散出沁人的芳香。这是秋天的香气,明净而丰富。

②本来不用玉簪棒发出声音的,花园有共同的声音。那是整个花园的信念:一个风铃,在金银藤编扎成的拱形门当中,从缠结的枝叶中挂下来。这风铃很古老,是铁铸的,镌刻着奇妙的花纹。铃中的小锤很轻巧,用细链悬着,风一吹,就摇摆着发出沉闷的有些沙哑的声音。春天和布谷鸟悠远的啼声作伴,夏天缓和了令人烦躁的坚持不懈的蝉声,秋夜蟋蟀只有在风铃响时才肯停一停。小麻雀在冬日的阳光中叽叽喳喳,歪着头对准风铃一啄,风铃响了,似乎在提醒,沉睡的草木都在活着。

③“铁铃铛!”孩子们这样叫它。他们跑过金银藤编扎的门,总要伸手拨弄它。勉儿,孩子中间最瘦弱的一个,常常站在藤门近处端详。风铃是勉儿的爸爸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带回的。从他装满问号的眼睛可以看出,他觉得这铃很神秘。

④风铃那沉闷又有些沙哑的声音,很像是富有魅力的女低音,又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⑤勉儿常常梦见那总不在家的爸爸。勉儿梦见自己坐在铁铃铛的小锤上。抱住那根细链。打秋千似的,整个铃铛荡过来又荡过去,荡得高高的!他掉下来了,像流星划过一条弧线,正落在爸爸的书桌上。各种书本图纸一座座高墙似的挡住他,什么也看不见。爸爸大概到实验室去了。爸爸说过,他的书桌已经够远,实验室还更远,在沙漠里。沙漠是伟大的。

⑥“爸爸!”勉儿大声叫。他的喊声落在花园里,惊醒了众多的草木。小棒槌般的玉簪棒吃惊地绽开了好几朵。紫薇怀疑地摇着一簇簇有皱折的小花帽。马缨花到早上才有反应。在初秋的清冷中,它们只剩了寥寥几朵,粉红的面颊边缘处已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

⑦“你在这里!铁铃铛!”勉儿上学时照例招呼老朋友。他轻轻抚摸铃身,想着它可能累了。

⑧风铃忽然摇动起来,幅度愈来愈大,素来低沉的铃声愈来愈高昂、急促,好像生命的暴雨尽情冲泻,充满了紧张的欢乐。众草木用心倾听这共同的声音,花园笼罩着一种肃穆的气氛。勉儿也肃立。那铃勇敢地拼命摇摆着,继续发出洪钟般的声响。声响定住了勉儿,他有些害怕。

⑨“它把自己用得太过了。”紫薇是见过世面的。

⑩好一阵,勉儿才迈步向学校走去。随着他远去的背影,风铃逐渐停下来,声音也渐渐低沉,最后化为一声叹息。不久,叹息也消失了。满园里弥漫着玉簪花明净又丰富的香气。

⑪勉儿从学校回来,走过花园,风铃沉默着。那吊着小锤的细链僵直了,不再摆动,用手拉,也没有一点动静,他自己的心悬起来,像有一柄小锤,在咚咚地敲。

⑫他没有弄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便和妈妈一起到沙漠中了。无垠的沙漠,月光下银子般闪亮。爸爸躺在一片亮光中,微笑着,没有一点声音。

⑬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

⑭勉儿累极了,想带着爸爸坐在铃上回去。他记得那很简单。但是风铃只悬在空中,小锤子不垂。

⑮他站在爸爸的书桌上,踮着脚用力拉,连链子都纹丝不动。铃顶绿森森的,露出一丝白光。那是裂开的缝隙,链子和铃顶粘在一起,锈住了。

⑯如果把它挂在廊檐下不让雨淋,如果常常给它擦油,是不是不至于?

⑰“它已经很古老了,总有这么一天的。”妈妈叹息着,安慰勉儿。

⑱花园失去了共同的声音,大家都很惶惑,玉簪花很快谢了;紫薇的绉边小帽都掉光了;马缨只剩了对称的细长叶子敏感地开合,秋雨在叶面上滑过。

⑲那只锈损了的铁铃铛被取下了,卖给了古董商,勉儿最后一次抱住它,大滴眼泪落在铃身上,经过绿锈、裂缝和长长短短的线路波纹,缓缓地流下来

1.怎样理解第1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

2.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

4.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题型:名句名篇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皇览揆余于初度兮,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4)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7)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8)度尽劫波兄弟在,______________。(鲁迅《题三义塔》)

 

题型:诗歌鉴赏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 远 行

李 璟

碧砌花光照眼明,朱扉长日镇长扃。余寒不去梦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

辽阳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

[注]*二毛:指头发斑白。

1.上阕前两句的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2.请赏析“辽阳月,秣陵砧”的妙处。

3.“黄金窗下忽然惊”一句中“惊”字蕴含了哪些情感?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生,宋阳翟人。生壮时,有田城南五十亩,与兄嫂力田自养。既兄有子娶妇,不能赡,则尽让其田与兄,携妻子走城西里中,借草庐而居。

是时生理方窘,乃为人选日卖药。人之布粟薪盐即受,或以金钱不受也。子既壮,任稼器。乡人与田三十亩耕之,有余力,又为人佣耕,自此稍稍赡给。生曰:“嗟乎,一日两饭,三岁一衣,人已各足,吾又何求”?于是呼乡邻贫者教之择曰卖药,乡邻愚不能骤解, 术不,生又执之,得钱谢即与乡邻。时时端坐,不出篱门者三十年。

黎阳孙尉闻而造之,问曰:“闻生三十年不出篱门,信乎?”生曰:“告者过耳,十五年前,尝携老妻坐桑下纳凉,前年娶子妇时饭其母,亦曾避之东篱外,但无用于世,无求于人,故不喜远游耳”。问:“生何以为养”?曰:“数年前曾卖药,今直耕田”。问:“观书否”?曰:“二十年前亦曾观书,无题款,当时极爱其议论,今顾忘之。”“子可宦否”?曰:“村朴儿何能宦?然性质颇浑厚,薪水出门,可数行迹以待其归。处其妻甚欢爱,然未尝见嬉笑也”。孙尉闻其言,闵然若有失。归数日,忽忽自咎曰:“痛哉,杜生视吾侪若蝇蛆矣”。

生居西城五十年,未尝客,人召之亦不往。好事有力者,高其节,相造请,生亦终不报谢。生孤立行一意,然人皆爱敬之。生不能具酒肉也,室中有两瓮盛菜米,一榻草荐,气宇闲旷,言论精简,颓然山立,不见喜怒,无贤不肖,皆知其为有道君子,年九十八而终。

论曰:余读《后汉书》,每极慕申屠蟠、黄叔度,可谓近道矣。不摇其神,不失其身,郭林宗、苻融,殆有愧焉,谓其不能忘情于名也。呜呼,名与身孰亲?若杜生者,贤矣哉。

(选自郑晓《杜生传》,有刪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之布粟薪盐即受        谢:酬谢

B. 术不                    售:卖出

C. 未尝                速:邀请

D. 生亦终不报谢            报谢:回访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生本来与兄嫂同住,侄子婚后种地收入难以供给家用,他就携妻儿投奔城西里中。

B. 黎阳孙尉曾经慕名拜访杜生,杜生看他就像蝇蛆一样,孙尉听到他的话,怅然若失。

C. 多邻与杜生相处十分和睦。杜生为乡邻选日卖药不收金钱,乡人无偿送地给他耕种。

D. 作者读《后汉书》,常常仰慕申屠蟠、黄叔度二人,可以说他们是接近大道的。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质颇浑厚,薪水出门,可数行迹以待其归。

(2)不摇其神,不失其身,郭林宗、苻融,殆有愧焉,谓其不能忘情于名也。

4.作者为什么说杜生是一位真正的贤者?

 

题型:选择题
难度:简单

对下面图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国家统计局2009~2014年客运量统计表

       年份

指标(万人)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客运总量

2 209 390

2 122 992

3 804 035

3 526 319

3 269 508

2 976 898

铁路客运量

235 704

210 597

189 337

186 226

167 609

152 451

公路客运量

1 908 198

1 853 463

3 557 010

3 286 220

3 052 738

2 779 081

水运客运量

26 293

23 535

25 752

24 556

22 392

22 314

民航客运量

39 195

35 397

31 936

29 317

26 769

23 052

 

 

A. 铁路客运量和民航客运量逐年增长,刺激了客运总量的递增。

B. 对持续攀升的公路客运量和水运客运量,2012年是一个拐点。

C. 铁路客运量虽持续增长,但在客运总量中所占比例没有上升。

D. 水运客运量与客运总量的变化趋势相似,且后者取决于前者。

 

题型:选择题
难度:简单

下列对联对应的人物,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尊王言必称尧舜 忧世心同切孔颜    

②万顷重湖悲去国 一江千古属斯人

③于文章无甚解,会意此心,浮华洗尽

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径,归去来兮

④建功立业,修文韬武略 安命顺时,养学问才思

A. 孟子  屈原   陶渊明  “三曹”

B. 孔子  屈原   陶渊明  “三苏”

C. 孟子  白居易  谢灵运  “三曹”

D. 孔子  白居易  谢灵运  “三苏”

 

题型:选择题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日前,来自京津翼的近千名鸟类摄影爱好者相聚在北大港湿地,在与可爱的飞翔精灵亲密接触并拍摄了大量照片的同时,还无形中上了一堂爱鸟护鸟知识课。

B. “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

C. 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乱象,经过广泛征集意见,酝酿一年之久,形成最终方案。

D. 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题型:选择题
难度:简单

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 无事不登三宝殿

B. 不为五斗米折腰

C.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D.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4952/35971) 首页 上一页 14947 14948 14949 14950 14951 14952 14953 14954 14955 14956 1495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