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阵闷雷刚过,顷刻间暴雨           似的倾泻而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山洪夹带着房屋泥石顺流而下

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大赛上,她           ,表演精湛,终于获得了舞蹈界的奥斯卡奖。

假使真有一位           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

A. 翻江倒海翩翩起舞一视同仁    B. 排山倒海翩翩起舞等量齐观

C. 翻江倒海长袖善舞等量齐观    D. 排山倒海长袖善舞一视同仁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建议后主凡事宜多征询侍中、侍郎的意见,并陈述了这样做的效果。表现这效果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里坚冰纵横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生查子 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生:语助词无义。
1.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5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具体分析。(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大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其木杮蔽江而下。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时朝议咸谏伐吴,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 (节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浚博涉坟,美姿貌 典:典籍

B. 皆望风自引而去:离开

C. 郡边吴境,兵士役 苦:艰苦

D. 三者一,则难图也 乖:违背,不一致

2.3.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大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B. 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大/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C. 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大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D. 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大/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4.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浚后来变得开通豁达,州郡征召他为河东从事,官吏中那些不廉洁的人,听到消息后,都自行离去,刺史徐邈将自己女儿嫁给他。

B. 王浚任巴郡太守,严明法令,对生育的人实行休整并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婴儿有数千人,就任益州刺史后,将盗贼张弘等全部杀掉,深得百姓爱戴。

C. 王浚就任益州刺史后,大造连舫大船,舟船规模很大,前所未有。王浚用木材建城,树起高台,有通向四方的大门,城上可以骑马往来。

D. 武帝谋划伐吴,朝廷百官都劝阻皇帝讨伐吴国,王浚力排众议,上书皇帝分析利弊得失,皇帝非常同意其看法。

6.7.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5分)

2)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5分)

 

531日是世界无烟日,某校健康与生命研究小组对居民禁烟支持度进行了调查。阅读下面的调查数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1.概括图表反映出的信息。(不超过30)

 

2.请你任选图表中的一个场所拟写一条禁烟提示语。(不超过20)

 

 

请将下列语句重新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孩子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动机也更明确

学前教育重要的是让儿童积累感性的经验,丰富处理问题的策略,真正做到智能上的提高

才有利于提高智能,也有助于进入小学后系统地学习其他知识

因为学龄前的儿童并未发展出足够的抽象性、概念性思维

因此只有从游戏的亲身体验中获取渗透性、经验性的知识和技能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而言,在游戏中积累零散经验越丰富,在上小学后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A①④⑥⑤②③

B②⑥①④⑤③

C④⑥②①⑤③

D⑥⑤④③②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宝 物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他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

3)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送别是古诗常见题材,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                   写出了中军帐内为武判官设酒宴饯别并奏起了优美乐曲的情景。

2                        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名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3)曹操在《观沧海》中以景写志                        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5分)
2.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佑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有删节)

1.

A. 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 知:主管

B. 夏人寇边寇:侵犯

C. 宜赐元吴诏,使之审处审:仔细

D. 谍告夏人将压境谍:侦察人员

2.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

B.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

C. 王安石弛/铜禁奸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

D.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

3.

A. 元吴打算谋反,为了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他故意用文辞轻慢的书信给朝廷。张方平识破其阴谋,反对草率用兵,但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B. 元昊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张方平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 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路遇征调前来戍守的军队就让他们回去,并停止其他劳役,适逢上元节日,他又让城门三天不关,最终安定了人心。

D. 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4.

1)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5分)

2)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5分)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6399/35971) 首页 上一页 16394 16395 16396 16397 16398 16399 16400 16401 16402 16403 1640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