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补全下列空缺部分。

(1)《过零丁洋》中最为慷慨激昂而又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道出了开张圣听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表述既然没有叔叔伯伯,只有把自己好兄弟的关系维持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第后面的题。(11分)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注: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1.结合注释分析本诗第一句字的精妙之处。(5分)
2.道光十二年结铁网斋刻本《纳兰词》里看到词牌下边还有这样一个词题:拟古决绝词,柬友。但现在许多人认为此首诗是写爱情的。对此,你怎么看?结合全文进行说明。(6分)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论慎终(节选)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亦不能常化,假令内安,必有外扰。当今远夷率服,百谷丰稔,盗贼不作,内外宁静。此非朕一人之力,实由公等共相匡辅。然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贵也。魏征对曰:自古已来,元首股肱不能备具,或君称圣,臣即不贤,或遇贤臣,即无圣主。今陛下明,所以致治。向若直有贤臣,而君不思化,亦无所益。天下今虽太平,臣等犹未以为喜,惟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耳!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人君为善者,多不能坚守其事。汉高祖,泗上一亭长耳,初能拯危诛暴,以成帝业,然更延十数年,纵逸之败,亦不可保。何以知之?孝惠为嫡嗣之重,温恭仁孝,而高帝惑于爱姬之子,欲行废立,萧何、韩信功业既高,萧既妄系,韩亦滥黜,自余功臣黥布之辈惧而不安,至于反逆。君臣父子之间悖谬若此,岂非难保之明验也?朕所以不敢恃天下之安,每思危亡以自戒惧,用保其终。

贞观九年,太宗谓公卿曰:端拱无为,四夷咸服,岂朕一人之所致,实赖诸公之力耳!当思善始令终,永固鸿业,子子孙孙,递相辅翼。使丰功厚利施于来叶,令数百年后读我国史,鸿勋茂业粲然可观,岂惟称隆周、炎汉及建武、永平故事而已哉!房玄龄因进曰:陛下撝挹之志,推功群下,致理升平,本关圣德,臣下何力之有?惟愿陛下有始有卒,则天下永赖。太宗又曰:朕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治而风移俗变,子孝臣忠,此又文过于古也。昔周、秦以降,戎狄内侵,今戎狄稽颡,皆为臣妾,此又怀远胜古也。此三者,朕何德以堪之?既有此功业,何得不善始慎终耶!(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十·论慎终》)
1.对于加点字下列各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自古帝王亦不能常           化:感化,打动  

B.何以                     知:得出结论  

C.朕端拱无为                   端拱:继承帝业  

D.朕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   观:阅读
2.下列对文言文知识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 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B.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

C.自始皇起,古代君主自称为朕,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D.《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3.下列对于文言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善始易,善终难。做一件事情,开头做好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不懈,善始善终,治理国家也是如此。

B.创业难,守业更难。创业初期,往往能够励精图治;承平日久,便难免骄奢放纵,导致败亡。

C.唐太宗从汉高祖、汉惠帝等真正实例进行论述,进一步说明当权治国的人应该时刻居安思危。

D.国家周边的少数民族都臣服归顺了,只是太宗一个人的能力,更加得益于各位大臣的辅佐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今虽太平,臣等犹未以为喜,惟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耳!

(2)君臣父子之间悖谬若此,岂非难保之明验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假期与新闻

盼望着,盼望着,中秋来了,十一的脚步近了。中国新闻网做了一篇让媒体同行哭笑不得的稿子——《打个赌,国庆期间你一定会看到这十条新闻》,作者突然发现每年国庆假期的新闻都高度相似,于是大胆预测。

高速部分路段拥堵提前×小时,今日×时开堵假期出游人挤人,有关部门提醒注意安全,从黄金周游客再现恶习,文明出游任重道远节后综合征来了!教你满血复活”……盘点不可谓不全面,而且确实都是似曾相识的新闻

要说这是打赌,中新网定然稳操胜券,不信等着瞧。不过这个发现也不是秘密,但凡有过几年从业经历的媒体人,都知道这个秘密。新闻是有套路的,很多都有成熟的操作流程。如果有闲心,相当一部分的新闻都是可预测的。

可预测的新闻还是新闻吗?只要符合真实性原则,当然还是。但这样的新闻总是怪怪的,因为它们是被刻意发现的,与人们对新鲜事的预期不相符。

一个老人摔倒了,讹人了,很快各地媒体都会报道老人摔倒的事,讹不讹人都是新闻。讹人的话,开腔讨论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没讹人的话,那是正能量。是摔倒的老人突然变多了吗?是老年人群体的道德水准突然变化了吗?都不是。只因为扶不扶老人成为热门话题,各媒体的记者、编辑便都来蹭流量。中国这么大,发现几个老人摔倒的故事还不容易?这和国内女星去戛纳蹭红毯没有境界高下之分。

国庆节新闻的可预测性,道理同样如此。世上没有两片长得完全一样的叶子,又岂会有一成不变的国庆假期?不变的或许不是国庆假期,而是媒体发现新闻的眼睛。

当然,也不能全怪媒体人的职业素养。首先,人人都放假的时候,媒体总要留人值班。他们还不像交警等特殊岗位可以得到人们的点赞,而只能默默奉献,有时连他们经常替其他群体呼吁的加班工资都拿不到。再者,每逢佳节新闻少,除了带着预设的视角去注定会发生新闻的地方守株待兔,真没有太多办法。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媒体可以偷懒,还是因为报道对象配合,毕竟媒体不能改变报道对象的客观属性。高速公路如果不堵了,媒体肯定不会虚构拥堵。游客如果都文明观光了,媒体自然无由开启批判模式。监督者和被监督对象本应是同步进化的。如果被监督对象重复犯一些低级错误,监督者却自己先进化到高级层次那也说不过去。这就好比,村民还食不果腹,大喇叭没办法去宣讲肥胖症的危害。

因此,到底是媒体的眼光太死板,还是报道对象多年无变化?大家不妨在这个国庆假期多留个心眼。

(节选自《南方都市报》2015-9-29.有删改)

1.从中新网中作者大胆预测,下列各项中属于大胆预测的一项是(  )

A. 伴随着时间的推进,国庆期间许多新闻相识度极高,所以网友一定会看到这十条新闻

B. 我们将看到许多似曾相识的新闻,此类新闻主要涉及交通堵塞、文明出游、文化差异、学生教养等内容。

C. 只要符合事情的真实(真实性),即使它被发现了,可以预测的新闻也还是新闻。

D. 只要有过几年从业经历的媒体人,都知道新闻是有套路的,很多都有成熟的操作流程。如果有闲心,新闻是可预测的。

2.3.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于热门话题,各媒体的记者、编辑便都来蹭流量。中国这么大,发现几个老人摔倒的故事十分容易。

B. 在作者看来,编写老人摔倒的故事和国内女星去戛纳蹭红毯没有境界高下之分,都是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

C. 因为它们是被刻意发现的,与人们对新鲜事的预期不相符,所以可预测的新闻总是怪怪的。

D. 如果你写的新闻不想被别人预测到的话,你必须转化写作套路。

4.5.通读全文,下列对全文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媒体应当具有一双善于发现新闻的眼睛。正如世上没有两片长得完全一样的叶子,国庆假期也是变化的。

B. 因为报道对象配合,媒体可以偷懒。媒体不能改变报道对象的客观属性,即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高速公路如果不堵了,媒体肯定不会虚构拥堵。游客如果都文明观光了,媒体自然无由开启批判模式。

C. 只能默默奉献的他们经常替其他群体呼吁的加班工资都拿不到。每逢佳节新闻少,他们只有带着预设的视角去注定会发生新闻的地方守株待兔。

D. 监督者和被监督对象本应是同步进化的。新闻的可预测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大家不妨在这个国庆假期多留个心眼就会懂得。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孟子四端之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就其中一点或几点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的,请以此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仿照以下句子再写两个句子(6分)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请根据下面这段文字,分别概括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关系。(字数不超过45字)(5分)

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等三方面素质的人才。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和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造性思维解决如何形成创新的愿望、理论及设计的问题;创新能力是解决如何把创新的愿望、理论及设计转化为实际的精神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可见,创新意识是实现创造发明的前提与动力;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必须要有创造性思维作基础,离开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将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离开创造性思维,精神或物质产品的产生就成为无源之水。

 

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且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被申报为国家战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有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持双赢的成功之路。

B.老百姓对一个政党评价的好坏,最大的因素就是腐败。对病人来说,治不好肿瘤保不住性命;对政党而言,治不了腐败保不住政权。

C.现在,我们从国家到大型企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不足,每年的研发投入只相当于美国的四分之一。

D.海岛保护法规定,沿海各级政府应加强对海岛的保护,以防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方框里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3分)( 

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________。

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________,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这本侦破小说,构思新颖,________,值得一看。

电影中有几处看来是闲笔,实际上却是________之处。

A别具一格、不落窠臼、匠心独运、独树一帜

B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匠心独运、不落窠臼

C匠心独运、不落窠臼、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D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匠心独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他的学生钱理群说: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就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他的学生张鸣说。

但老人的隐居生活却似乎自得其乐。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一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林庚还酷爱放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空地放风筝。他在床头挂了一只花蝴蝶的风筝,这只花蝴蝶一直陪他睡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纯真、率真、赤诚,就像一个真正的孩子。而这是做一个大师最大的特点。钱理群说。

这位九旬老人脸上孩子般的笑容,让为他制作遗像的照相馆师傅感到惊讶:这么精神的老人,从来没见到过。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

在他那间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    

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北大毕业生余杰曾撰文回忆读书时他与林庚的一次接触。林庚站在料峭的寒风中迎接他,主动与他握手,说话总带着歉意的微笑,告别时走出很远,回头看,他仍站在门外望着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卑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相关链接

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文史馆馆长,北大国学院院长。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把林庚称作“喧嚣时代里的隐退者”,就是因为林庚在退休之后,隐居在北大燕南园里,不问世事,不接受媒体采访。

B.“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走”,这个评价表明,钱理群为林庚一生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名誉、地位就离开而感到遗憾。

C在“告别课”上,林庚挥洒自如,滔滔不绝,回家后却进门倒下,大病一场,说明林庚对待学生、对待工作具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态度。

D林庚对学生和年轻人充满期待,所以他从不对学生疾言厉色,耳提面命,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客套话。

E林庚虽然已经退休,心里仍然牵挂着学生。面对来访的学生,他总是很激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他也从不拒绝。

(2)与学生在一起时,林庚的哪些方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3)文中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4)文中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6407/35971) 首页 上一页 16402 16403 16404 16405 16406 16407 16408 16409 16410 16411 16412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