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隐净山中大雨 (南宋)张孝祥 青峰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②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③,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鼍:鼍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 1.对上阕中的景色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青嶂”句写山中大雨来临之前风起云涌的情景。 B. “山神”句用碧霄龙喻雨,展现山中奇特的景观。 C. “电掣”句用金蛇、灵鼍来比喻电闪雷鸣的景象。 D. “谁泻”句想象丰富,写出山中大雨的磅礴气势。 2.下阕画线句借雨写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乌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已,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孝廉不行 不行:不同意 B. 公车特征拜郎中 特征:特地征召 C. 衡下车,治威严 下车:官吏初到任 D. 视事三年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B. 五经,即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谓开端。六艺就是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论语》、《春秋》。 C. 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 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衡谦虚稳重,超尘拔俗,不慕世俗的虚荣,才高于世,善于属文,后来因“善术 学”,被征召到朝廷做官。 B. 张衡在政治方面眼光敏锐,头脑清醒,手腕高明,但总得不到升迁,在离开太史令 职位五年后,就回了原籍。 C. 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 和成就作为重点进行详写。 D. 本文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凝练平实,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 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竞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 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荼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 “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拿手巾把!” “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 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荼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 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 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项。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 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 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 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源头领略中国文学之美 几乎人人都知道中国有一部《诗经》,然而真正一首一首通读《诗经》,并从中领略其文学之美的,却少之又少。我们常常以为学过了“关关雎鸠”或“蒹葭苍苍”就是学过了《诗经》,我们以为吟唱被改编过的“我愿逆流而上,寻找她的方向”就是在亲近《诗经》,我们甚至以为读一些作家对《诗经》的纯美解读就感受到了《诗经》之美。可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去深入《诗经》,领略其原汁原味的美呢?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中国文学之“祖”。读《诗经》,你会有一波又一波的惊喜,你会发现,你学过的那么多唐诗宋词,你用过的那么多词语典故,原来是出自这里。 《诗经》里最美的送别。“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之颃之”“燕燕于飞,下上其音”(《燕燕》),诗中那上上下下飞来飞去的燕子,使一幅“劳燕纷飞”的悲伤图景呈现在我们眼前。而“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又让我们看到一个伫立在那里的人,看着被送之人,一直看到看不见为止。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应该就是这“瞻望弗及”场景的延续吧。明代学者称这首诗为“万古送别之祖”,确实一点儿都不过分。 《诗经》里有最美的女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样的名句,同样出自《诗经》。整首诗的名字是《硕人》。“硕人”就是“高大的人”,古代以高大健硕为美。这是《诗经》305首中写得最美的一首诗,后世那些描写美人之美的词汇,与这首诗相比,都显得大为逊色。诗中写到,这美人,她的手像嫩嫩的白茅草,她的皮肤像润肤膏凝聚起来那样。最关键的,是她笑起来是那么优雅,她的眼睛是那么顾盼生姿。如此华丽丽的比喻,出现在上古时代,你是不是会觉得惊讶?、 《诗经》里还有最美的男子。“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壁”(《淇奥》),这位绝世男子性情稳重儒雅,举止庸容高华。古人打磨骨叫“切”,打磨象牙叫“磋”,打磨玉叫“琢”, 打磨石叫“磨”,一个男人的性情竟然如骨般硬朗,如象牙般高贵,如玉般光洁,如石般坚定不移,举手投足之间,丰神俊朗,如金锡圭玉白璧般流光溢彩,那该是如何的灼灼其华,照人眼目?更何况,这男子“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喜欢开玩笑,但不令人难堪。他有诙谐幽默的交际技巧,于谈笑之间,大事成就。这样的男子,是不是好男儿的典范? 《诗经》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民间的男子女子,还是征夫思妇,或者王公贵族,他们都有形有神,那么真实而生动地生活过。一个小官吏在出差的路上感叹:“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天上小星三五颗,自己却得连夜走在路上;淇水河边,姑娘叫小伙子去看水,小伙子说已经看过了,姑娘说再去看看吧(《溱洧》)……沿着《诗经》的河流逆流而上,你会感受到他们那些平凡的生活,那些与我们一样的情感路径。他们对爱的呼唤、对美的渴求,他们的悲愤,他们的讥讽,他们的欢乐,他们的抑郁……都能穿越几千年的历史,给我们以或喜或悲的感染。 不同年龄的人读《诗经》,感受会有不同。但我想说的是,在你人生的任何年龄阶段,读《诗经》都是一件美好的事;而如果一生都没有好好读过《诗经》,也一定是一件遗憾的事。 了解中国文学的根,请从《诗经》开始。 1.下列对《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诗宋词、词语典故,都能在《诗经》中找到源头,因而《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根,是中国文学之“祖”。 B. 《诗经》中的人物形象,有对爱的呼唤、对美的渴求,也有悲愤,他们或喜或悲,真实而生动地生活着。 C. 《诗经》记录了上古时期人们的平凡生活和现代人一样丰富的情感,它穿越几千年的历史风尘,到今天仍然感染着我们。 D. 《诗经》中最美的送别,有最美的女子,还有最美的男子,我们需要好好读《诗经》,否则一定会遗憾终生。 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出自《诗经·硕人》的名句,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美人顾盼生姿的神态,后世描写美人的词汇都无法与之媲美。 B. “瞻望弗及”语出“万古送别之祖”《诗经·燕燕》,“唯见长江天际流”“雪上空留马行处”与其有同样的意境。 C.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语出《诗经·淇奥》,它形容男子如骨般硬朗,如象牙般高贵,如玉般光洁,如石般坚定不移,举手投足之间,丰神俊朗的风度。 D.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塑造了一个朝夕为公务繁忙,夜里仍在赶路的小官吏的形象,对他的刻画有形有神,真实而生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有一部《诗经》,然而真正一首一首通读《诗经》,并从中领略其文学之美的,却非常之少。 B. 作者认为,要想真正亲近《诗经》,感受《诗经》之美,就应该深入其中,领略其原汁原味的美。 C. 《诗经·淇奥》中的男子不仅稳重儒雅,高贵坚定、丰神俊朗,而且具有诙谐幽默的交际技巧。 D.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诗经》会有更丰富的感受,但作者强调,无论年老年少,读《诗经》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坐在考场答卷时,父母在守望,老师在守望,所有关心和爱你的人在守望,就像蓝天守望小鸟,大海守望风帆,大地守望小草……在守望中,我们拒绝诱惑;在守望中,我们执著追求;在守望中,我们走向成熟……。但同时我们也在守望,我们守望一片土地、一缕阳光;守望儿时的朋友;守望心灵、自尊、诚信、淳朴、责任,甚至守望祖国更加强大、更繁荣。 请以“守望”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记叙经历、讲述故事,也可以抒发情感、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要求:①自定立意,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
春节即将来临,请为你的亲朋好友发一条短信,表示祝福。要求:①提到明年是12属相中的哪一年②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③不少于20个字。
|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古人云:“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这两句话是读书人最好的概括、最生动的印证。 , 。 , , 。当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书中去, ! ①可以让人活出人生的最高境界 ②那份温馨正是我最大的快乐 ③它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丰富和精神的振奋 ④读书是高尚而神圣的 ⑤书,是我无言之师 ⑥也是我永远的执着与追求 A. ③④①②⑤⑥ B. ⑤⑥④③①② C. ③④⑥⑤②① D. ⑤⑥①②③④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看见张媛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皮包。 B.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C. 高铁运行了大约40分钟左右,我们“被”破例允许到驾驶室参观。 D. 人们如果连看四个小时电视,就会感到疲劳。
|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 “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B.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C. 1945年,声名显赫的德国贝尔森集中营,在纳粹溃逃后,宁静的中午,一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的路上。 D. 旧式婚姻,过去叫做“天作之合”,是非常偶然的。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头上的桄榔树 佚名 接到母亲病危的电报,我向研究所的领导请了假,便风雨兼程回家。 母亲原来住的那座泥屋,已经改建成一座二层的砖屋。原来的泥屋坐北朝南,现在的砖屋坐西朝东。母亲住在二层,凭窗可以看到东边山头上的那两棵挺拔的桄榔树。树下绿草如茵,野花盛开。 “长锁,”我的乳名叫长锁,“娘死后,你要把我埋在桄榔树旁!” “主葬?” “不是。埋盒子,不起坟头。你爹回来时,知道我在那里就行。” 父亲叫榕生,1948年秋天被抓壮丁,1949年冬天去了台湾。那时我仅3岁,母亲含辛茹苦,把我抚养成人,供我上大学。 1996年11月,我陪母亲到泰国旅游。一天晚上,正赶上水灯节,夜色越浓,灯火越明,天上星光,水上烛光,交相辉映。 “咱也做一盏水灯吧!” 母亲提议。 附近小贩群集,可以买到做水灯的材料。 母亲用芭蕉叶做了一盏莲花形的水灯,学曼谷市民的样子,明烛点香,把水灯放到水面上,双手合十,默默祈祷…… “这湄南河,流到哪里去?”母亲问我,我答:“这湄南河,往南流,流到泰国湾。水灯绕过中南半岛,就漂到了海南岛,再往东北方向漂,就漂到台湾岛…… 1999年11月,我陪母亲到马来西亚旅游。一天晚上,我们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一个超市里购物。有游客在买棕榈糖果、小瓶装棕榈食用油。 母亲想买,我心里纳闷儿。 母亲说:“我问过导游小姐,她告诉我,桄榔树也属于棕榈树……” 我在家乡小住三日。一天上午,我走上东边山头,看见一对青年在桄榔树下烧香、磕头,不解其意。下山后,到了旭日小学,向谢校长请教。 谢校长笑着问我:“那桄榔树是啥样的?” 我说:“是挺拔的。” “有没有枝蔓?” “没有枝蔓,一心向上。” “这就对了——它没有枝枝蔓蔓,说明它一心一意。男女青年拜桄榔树,是希望自己的配偶像桄榔树那样对待自己——一心一意,没有技蔓。” 我按照母亲的遗愿,把她的骨灰盒深埋于东边山头上的桄榔树旁。 父亲从台湾回到了大陆。 父亲问:“这改建的房子,怎么坐西朝东?” 我答:“这是按照母亲她老人家的意思改建的。她想看到东边山头上的桄榔树……” 父亲默默地走上东边的山头。 “你娘的骨灰盒存放在哪里?” “就在这桄榔树旁。” 桄榔树修长的树干,直指高远的天幕。太阳和月亮挂在天幕上。 1.文章第2段的描写看似闲笔,但极具匠心,说说其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桄榔树也属于棕榈树……”,母亲由“棕榈树”突然想到“桄榔树”,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 3.母亲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文章通过哪几个细节刻画母亲的形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