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她感到恐怖。出于叛逆和反抗,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生活。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沧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为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

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在萧红笔下,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侮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迫。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连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重视角,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

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源”,恬淡、空灵,周作人称之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

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比如张爱玲,在她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五四时的涂女士、卢隐,都是持女性视角的,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惟一的。

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同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需依赖虚构的想象。

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生机勃发。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赏作者的描写的细致、明丽和新鲜。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他认为作者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范式”或者“顶峰”,不同意对她的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她坚持自己。

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现代的,开放的,尊重个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

(摘编自林贤治《回首看萧红》)

相关链接:

①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 (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②《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整个民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对“生”的追求的,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阅读萧红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这些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所在。 (刘勇《今天为什么再读萧红》)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萧红认为“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所以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并予以批判,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B. 萧红的文学创作受到当时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受左翼政治思想的影响,使她的写作更多地关注底层的穷苦人民。

C. 萧红和许多女作家一样,并不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因为她们想要尽可能冷静客观地叙述,以避免过多融入自己的私人感情。

D. 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除了超前的文体风格外,主要还在于她作品中所描写的苦难和“自强”的渴望,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

E. 萧红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自然是因为她左翼作家、女作家的身份,但更是因为她超越了这些身份,最终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魅力。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萧红写作“自由的风格”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 萧红的小说有别于传统的叙事模式,是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B. 《生死场》是表现民族苦难的,阅读这样的作品会激发、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

C. 萧红的小说大多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自传小说的特点。

D. 萧红认为小说没有一定的范式,认为作家是各式各样的,作品也是各式各样的。

3.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这里所说的国内文化交流主要指中原文化与中国国内其它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交流。

中原地区是夏商周三代和秦汉的统治中心,文明发达,历史悠久,制度健全,理所当然的是当时文化最昌盛的地区。秦汉大一统,政令号一,制度划一,为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与各地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以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晋文公也难以办到,周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

中国文化史上确实存在着南北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表现、特征,前人都有研究,其中梁启超的论述尤为精要:“自周以前,以黄河流域为全国之代表。自汉以后,以黄河、扬子江两流域为全国之代表。近百年来,以黄河、扬子江、西江三流域为全国之代表。穹古之事不可纪,今后之局犹未来,然则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争之大舞台也。”(《饮冰室文集》之十)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秦汉时期,被认为是南蛮的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南越的犀牛角、象牙、珍珠、银、铜、布被用来与北方交换。1983年在广州市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其墓制基本同于西汉诸侯王,出土有玉衣、金印、铜铁器、漆木器等。反映了当时南越的文明水平以及与中原的密切关系。西南少数民族古称西南夷。秦建有“五尺道”,汉设有武都郡、益州郡等六郡,并封滇王,赐滇王金印。

同时,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也明显加强,如乌桓在武帝时受汉统治,为汉守边保塞,后结怨于王莽,与匈奴为友。东汉又率众归化,光武帝时封乌桓渠帅81人为侯王君长,后又设护乌桓校尉加强控制,使其加快了封建化的步伐。

从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直到隋文帝统一的400年间,兵祸连年,政权更迭频繁。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和三国鼎立,仅仅是更大动乱的序曲,经西晋短暂的统一,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的割据,继而又有北魏和东魏、西魏的裂变和嬗递。南方则有东晋、宋、齐、梁、陈诸王朝的更迭。这是中国继春秋战国时代之后又一个乱世,而且乱的规模更大、乱的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春秋战国把思想和学术从旧的思想体系中解放出来,赋予它以新的生命和活力,多元的思想、教育、学术,为秦汉奠定了高起点发展的基础。汉代为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几经变更整合,终于将儒家思想定为一尊,整合兼纳道法阴阳诸家而为一元帝国文化。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又将一元文化打碎,旧的名教和经学受到空前猛烈的冲击。佛教广为流传,并加快了汉化的进程。当四个世纪的震荡结束以后,一个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强大王朝——唐朝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节选自裘士京、房列曙、周晓光编著《中国文化史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学者认为,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汉赋中有楚辞的影响就是一个佐证。

B. 中国文化存在着南北差异,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差异才有南北文化的交融,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

C. 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主动与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联系,广州市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衣、金印、铜铁器等就反映了这种联系。

D.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和学术得到解放,出现了多元文化,汉代几经变更整合形成了一元帝国文化,魏晋南北朝时一元文化又被打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原地区文明发达、历史悠久、文化昌盛,自夏商周时期起,中原文化就开始了与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

B. 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想实现政治统一都没能实现,而被称为夷蛮的荆楚却独自称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C. 秦在西南地区建有“五尺道”,汉在这一地区设有六郡,并封滇王,赐滇王金印,反映了当时中原与西南各族有密切联系。

D. 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但思想和学术得到解放,有了新的生命和活力,这为后来秦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争之大舞台也”,表明南北文化有差异,中国文化有交融之可能。

B. 乌桓在汉时曾结怨于王莽,并与匈奴为友,但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并没有因此而中断。

C. 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这两个动荡时代,是各种文化碰撞最激烈的时代,所以说政治越动荡文化交流越密切。

D. 四个世纪的震荡结束之后,唐王朝产生了,它是一个融合了儒、道、佛等多种文化的、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王朝。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前,几乎所有社交媒体平台都是正能量满满的“点赞”派。在界面设计上,这些平台将点赞功能放在最为明显的位置,而愤怒、不满、懊悔等负面情绪的表达,在功能设计中被刻意淡化,乃至彻底消失。

有人说,设计点赞功能提供了一种积极表态的方式,让我们拓展了社交的空间,在互动中找到存在感;也有人说,只有点赞功能会掩盖真实的表达,代替深入的交流,反而使我们迷失于自我的世界。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处。(只选3小题)

(1)吾恐季孙之忧,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______;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3)鹤汀凫渚,________;桂殿兰宫,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4)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

材料二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论语》)

材料三  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孟子》)

[注]①适:往,追求。②立:坚持道而不变。③权:秤锤,这里引申为权衡轻重。

1.材料一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体现了怎样的仁爱观?

2.材料三中,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也”,请结合材料一、二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踏莎行·候馆梅残

(宋)欧阳修

候馆①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①候馆:指旅舍。②征辔:行人坐骑的缰绳。

1.请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

2.近代俞陛云曾言:“唐宋人诗词中,送别怀人者,或从居者着想,或从行者着想,能言情婉挚,便称佳构。”请从这一角度结合全诗作具体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海上平寇记

(明)王慎中

守备汀漳俞君志辅,被服进趋,退然儒生也。瞻视鞞芾①之间,言若不能出口,温慈款悫,望之知其有仁义之容。然而桴鼓鸣于侧,矢石交乎前,疾雷飘风,迅急而倏忽,大之有胜败之数,而小之有死生之形,士皆掉魂摇魄,前却而沮丧;君顾意喜色壮,张扬矜奋,重英之矛,七注之甲,鸷鸟举而虓虎怒,杀人如麻,目睫曾不为之一瞬,是何其猛历孔武也!

是时漳州海寇张甚,有司以为忧,督府檄君捕之。君提兵不数百,航海索贼,旬日遇焉。与战海上,败之;获六十艘,俘八十余人,其自投于水者称是。贼行海上,数十年无此衄②矣。由有此海所为开寨置帅以弹制非常者费巨而员多然提兵逐贼成数十年未有之捷乃独在君而君又非有责于海上者亦可谓难矣!

予观昔之善为将,而能多取胜者,皆用素治之兵,训练齐而约束明,非徒其志意信而已;其耳目亦且习于旗旐之色,而挥之使进退则不乱,熟于钟鼓之节,而奏之使作止则不惑;又当有以丰给而厚享之,椎牛击豕,酾酒成池,餍其口腹之所取;欲遂气闲,而思自决于一斗以为效,如马饱于枥,嘶鸣腾踏而欲奋,然后可用。君所提数百之兵,率召募新集,形貌不相识;宁独训练不夙,约束不豫而已,其于服属之分,犹未明也。君又穷空,家无余财,所为市牛酒,买粱粟,以恣士之所嗜,不能具也。徒以一身率先士卒,共食糗糒,触犯炎风,冲冒巨浪,日或不再食,以与贼格,而竟以取胜。君诚何术,而得人之易,致效之速如此?予知之矣!用未素教之兵,而能尽其力者,以义气作之而已。用未厚养之兵,而能鼓其勇者,以诚心结之而已。

予方欲以是问君,而玄钟所③千户某等来乞文勒君之伐,辄书此以与之。君其毋以予为儒者,而好揣言兵意云。君之功在濒海数郡;而玄钟所独欲书之者,君所获贼在玄钟所境内,其调发舟兵诸费,多出其境,而君靖廉不扰,以故其人尤德之尔。

君名大猷,志辅其字,以武举推用为今官。

【注】①鞞(bǐ)芾:古代的一种皮做的裙状物,佩于襟带之下,可以蔽膝。②衄(nǜ):失败,挫折。③玄钟所:在福建省诏安县东南,明初在这里设置千户所,属镇海卫。几个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千户所的军官叫千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之有胜败之      数:命运,天命

B. 意喜色壮        顾:反而,却

C. 约束不而已        豫:参与,参加

D. 而玄钟所千户某等来乞文君之伐     勒:刻石纪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不能出口        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B. 其自投水者称是    燕王欲结

C. 一身率先士卒    斧斤时入山林

D. 毋以予为儒者    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表彰了俞大猷任汀漳守备时平定海上盗贼一事,开头着力刻画了俞大猷平日的温文尔雅、谦恭礼让,而战时勇猛威武、昂扬奋发的儒将形象。

B. 本文名为记,但是作者没有将过多的笔墨用于记述平寇的战事情况,而是侧重评述和议论俞大猷的用兵之术、治军之道。

C. 文中深入分析了俞大猷能够取胜的原因和特点,并强调了他具备作为将帅的优良素质,从而率领训练有素的士兵取得了几十年来未有过的胜利。

D. 作者写下这篇文章来给玄钟所用以记录俞大猷的战功,指出俞君主要在玄钟境内调发船只和补给费用,并且在此捕获了海盗,当地人感念俞君的仁义廉洁。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漳州海寇张甚,有司以为忧,督府檄君捕之。

(2)用未素教之兵,而能尽其力者,以义气作之而已。用未厚养之兵,而能鼓其勇者,以诚心结之而已。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由有此海所为开寨置帅以弹制非常者费巨而员多然提兵逐贼成数十年未有之捷乃独在君而君又非有责于海上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戈壁听沙

韩少功

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②据说我去的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③人们不喜欢沙。其实细想一下,葡萄和哈密瓜适宜在沙土里生长,坎儿井这种特异的水利工程也是沙漠特产。因为多沙缺水,人们洗手靠铜壶吝惜地浇淋,脏水也被铜盏承接留备它用,这才有了精湛的铜品工艺。因为尘沙扑面,妇女们都习惯戴轻柔的头巾和面纱——而且很可能基于同一原因,她们多有长长的睫毛,这才给戈壁添上了神秘的妩媚。沙的严酷,使人们更为勤勉和勇敢,于是市场上有了丰富的羊奶、羊皮以及寒光闪闪的英吉沙匕首。沙的单调,使人们向往热烈,于是荒原上有了更多的彩裙、冬不拉和月下奔放的歌舞。那林立的清真寺呢,那显目的油绿色彩和新月图案,也许是对黄沙烈日的补充;而充满着对自然和命运敬畏感的孤零零的祈祷呼号,也许更易于出现在风暴里和荒凉的沙海之中吧。

④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

⑤这里的人种和文化是多元交汇型。直到50年代,这里还流通着英镑、卢布、马克和“袁大头”,还流散着各种英国的、俄国的、日本的枪炮。当文化用枪炮来体现的时候,密密火舌就把西部焚烧得进一步沙化了。我曾在汽车上看到不少干干的河谷,问起来,当地人也不知道它们的名称,只是说那些河早就不存在了,仅隐约闪烁在老人传唱的民歌里。于是,我就只能默默注视这些河的尸骨,干瘦,痉挛,像一个个问号葬在风沙深处。

⑥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

⑦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了。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

⑧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苗史专家们曾推测苗族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后东迁中原以至西南。一些土家族史学者也曾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堂”为证。

⑨如果这些古代民族都是源自西部,或者至少说——它们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

⑩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干泣。

⑪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⑫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火车昏昏沉沉地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这时,车头长啸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去。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

(选文时有删节)

1.请根据文章第②③段的内容,简要概括出戈壁有哪些特点。

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3.文章第⑥段写援疆知青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4.文章标题是“戈壁听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认为作者听到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对话直接记载主宾应对语,记载者据闻录实,自己不另加论断,在文法上这通常叫做直接叙述格。它的应用最广泛的是在戏剧,戏剧以对话表示情节的演进。其次是历史与小说记言的部分也用对话,因为对话本身值得流传或是有助于事态演变与人物性格的了解。不过对话在这些著述里只是附庸,无论是戏剧、小说,或是历史,要表现的主要是人物和他们的行动。本文所谈的对话专指不是戏剧、小说或历史,而是自成一种特殊体裁叫做“对话”的那一类,像柏拉图的许多著作。

对话体特别宜于论事说理。在不用对话体的论事说理的文章中,作者独抒己见,单刀直入,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就算“自圆其说”;至于旁人的种种不同的看法,可以一概置之不问,至多也只是约略转述,作为己说的佐证或是作为辩驳的对象。但是同一事理往往有许多方面,观点不同,所得的印象或结论也就不同;而且各人的资禀修养很可以影响他的见地,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理的看法没有完全是客观的。论事说理贵周密,周密才能平正通达。这种片面的主观的见解当然是不周密的,有时它可能是歪曲的、错误的。而对话对于同一事理取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看,把它的正反侧各面都看出来,然后把各面不同的印象平铺在一起,合拢起来就可以现出一幅立体的活动影片。

事理有时须综合各面才见全体真相,有时某一面特真,而真也要待证明其他各面错误后才明显。对话虽是各面平铺并陈,却仍有宾有主,着重点当然仍在主,正如一出戏里许多人物中必有一个主角。宾可以托主,也可以变主,改变他的思路或纠正他的片面观的偏蔽,所以宾的用处仍然很大。中国已往文论家谈到对话体的只有章学诚,而他却是反对用对话体。其实他并没有明白“宾”的用场,“宾”不是临时竖起的草人来供打倒,而是“主”的劲敌。在打“宾”时,“主”须鼓起他在平时不常鼓起的勇气与力量,“宾”可以说是主的感发兴起者。譬如两拳师角力,败者本领愈大,胜者也愈有光彩,“狮子搏兔”并不是对话的胜境。对话平衡众说而折衷于一是,是对于同一事理的各种同样有力的看法的角力,由比较见胜负,在比较中彼此都尽了最大的努力,所以胜负不是偶然侥幸的,而是叫人不得不心悦诚服的。

思想是一长串流动生发的活动,它有曲折起伏,有生发的过程。一般单刀直入的文章不能显示这种思想的过程,而只是叙述思想的成就,它所叫人看见的只是思想结果而不是思想动作本身。其实思想的生发的线索和惨淡经营的甘苦,比已成就的思想还更富于启发性。对话就是在反复问答中,逐渐鞭辟入里,辩论在生发也就是思想在生发,次第条理,曲折起伏,都如实呈现,一目了然。所以对话不仅现出一种事理的全面相,而且也绘出它所由显现的过程。它也可以说是思想的戏剧,把宾主的思想动作都摆在台上表演,一幕接着一幕,从始以至于终。因此,就文格说,它也有一种特长,就是戏剧性的生动。

(选自朱光潜《谈对话体》,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有关“对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所谈论的对话并不是小说戏剧中展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对话,而是能论事说理的一种特殊体裁。

B. 对话直接叙述事理的各个方面,有宾有主,宾主并重,是对于同一事理的各种看法的角力。

C. 对话体往往呈现出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而得出的结论,有些可能是歪曲错误的,那就会影响事理的真相。

D. 由于思想本身是流动起伏的,对话体只能直接体现思想的生发过程,而没有思想结果。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非对话体的说理文,作者仅凭主观依据,对旁人的不同看法或置之不理,或约略转述。

B. 中国文论家只有章学诚谈到对话体,说明对话体在中国一直不被理解,也不受欢迎。

C. 对话中宾的力量越大越能显现主,如“狮子搏兔”一般的对话并不能让人心悦诚服。

D. 以思想的戏剧作比对话体,主和宾的思想动作都摆在台上表演,一幕幕从开始到结束。

3.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出对话体宜于论事说理的原因。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据新华社报道,林郑月娥在香港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选举中胜出,其得票数已超过选举条例规定的600张有效得票数。

B. 如今法官被推到官民冲突的对立面,这一方面根源于现代法治意识尚未渗透百姓生活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是由于过去对司法功能过度放大的结果。

C.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作品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

D. 3月23日晚,中国队1:0击败韩国队。本场比赛前,中国队由于突然出现部分队员感冒,里皮在排兵布阵方面受到制约。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6835/35971) 首页 上一页 16830 16831 16832 16833 16834 16835 16836 16837 16838 16839 1684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