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知耻则有所不为

耻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萌芽于早期国家形成的尧舜禹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立足于人的个性修养,延展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从向内的方向看,首先,它强调个人的修身,要求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的目的,这一点构成了耻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次它激发人的奋斗精神,“行已有耻”,它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孔子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这天下三德中,知耻居于最深层次,它对好学、力行乃至其他种种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倡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楷模,造成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刚正之气,形成一种刚直不阿、特立卓行、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再次它崇尚操守,褒扬气节。由于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形成中国古代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具体内涵就是指廉洁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最终则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气节观。

从向外的方向看,耻感文化对人的一个基本行为要求就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这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内省机制的外化,“知耻则有所不为”,进一步做到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而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其次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特定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是耻感发生的外在依据,因而“以何为耻”是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凡是缺乏道德、丧失廉耻之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无德、无耻之徒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耻感文化的生理基础在于人的物质个体对外界的反映和反应;它的心理基础在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的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所达成的共识。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由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才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也认识到无耻之徒为一已私利而不惜、不怕损害社会的利益,因而也违背了人们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所以,必须发掘人的羞耻之心,从根本上使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在今天尤其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 

                                             (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包括人的个性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

B. 以强调个人的修身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 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D. 孔子所提出的好学、力行、知耻被称为天下三德,其中知耻很重要,它对好学和力行起着决定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耻感文化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要求个人要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来正人。

B. 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是因为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

C. 违背了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的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D. 耻感文化既强调个人修身,又崇尚操守,褒扬气节,在对耻感文化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的得出,源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

B. 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向内核心内容层面的展示。

C. 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行为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评价机制,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外向层面的展示。

D. 《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说明耻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有助于人道德上的完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古时候有个很有才能的人在朝里做官。一天,他接到皇帝旨意,安排他去放牛。这个人并不觉得委屈,而是一心一意地放养牛群,他早起晚睡,把牛喂得个个体格健硕,毛色顺亮。皇帝见他不计得失,不图名利,把养牛这样的小事都做得如此好,于是便委以大任,让他担任宰相。一下子从一个放牛的变为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重臣。这个人依然全心为公,为人谦逊,一点架子也没有。他还常常深入民众中,了解民间疾苦,深得百姓爱戴,政绩非凡。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人都想成就一番大事,但是却对一些小事嗤之以鼻,不屑于去做。事实上,先做好小事,才能成就大事。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材料,画横线的结论可由材料中哪四个信息推导而来?请简要概括。

茶起源于中国,后沿丝绸之路传播至世界各地。地处高寒环境的西藏不生长茶树,印度也仅有200多年的种茶历史。而没有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主干线的西藏地区何时出现茶叶,由何地传入,此前一直无法确定。

古生态学家吕厚远研究员与国内外同行合作,针对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寺遗址出土的疑似茶叶残体,开展了系统的植物鉴定和年代学分析工作。他们通过对现代茶叶等标准样品的色谱-质谱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这种残体具备茶叶的两个生物元素:咖啡因和茶氨酸。再通过碳14年龄测定,证明故如甲木寺遗址出土的茶叶残体距今约1800年。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丝绸之路并不只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主路,还有一定数量的向南北辐射的网状支线。由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寺出土的茶叶可以推测,至少在1800年前,内地的茶叶已经通过丝绸之路的一条支线被运到西藏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字数不得超过10个字(含标点符号)。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 ① ________________。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②___________________,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___________________。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画家、诗人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①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②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③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④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

⑤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⑥但是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

A. ④⑥①③②⑤    B. ④⑥③①⑤②

C. ②④⑤①⑥③    D. ④⑤②①⑥③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虚拟现实技术用有力的证据再次表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使人类掌握更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B. 战斗英雄何国祥发现,周围漆黑一片,车内伸手不见五指,只听到列车猛烈的嘶叫声,打破了沉寂的环境。

C. 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大家对教研室赵主任起草的教学大纲从多角度提出质疑,经过几轮认真的讨论和修改,最终达成共识。

D. 2016年,普通高校寒假出大招,成绩单寄给家长当新年礼物。这些高校,除清华北大外,还有来自川大等15所地方高校也参与了这次活动。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本届冬季奥运会即将举行,相关筹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如何使运动员在赛场上创造佳绩,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美芹之献,使运动员能够轻装上阵。

②在常人眼里,一张普普通通的寻子启事,似乎并不会引出多少“题外话”。但是日前,细心的宝鸡渭滨分局民警却刨根问底,从一张小小的寻子启事入手,成功地将一个贩毒集团连根拨起

③受强冷空气影响,东北地区气温大幅度下降,滴水成冰,人们在室内火炕上坐了半天,仍然感觉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④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⑤“十一小长假”期间,泰山旅行社在推出“徒步穿越大理苍山,尽享高山流水风韵”的云南风情之旅的同时,还开辟了美国“牛仔漫游”的旅游路线。

⑥通常一本书的前言是要提纲挈领的,然而面对顾城,我却不愿这样下笔,并非不可为之,而是自觉资历浅薄,更重要的是顾城于我而言其实就是一部成长史。

A. ①②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④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用云、回声、影子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示出陈涉起义的巨大号召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批评了士大夫之族以地位、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现象。

(3)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 善假于物也”。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句中的黄梅时节是指暮春这个时令。

B. 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C. 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

D. 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E. 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2.结合诗歌后三句的内容,谈谈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纪瞻,字思远,丹阳秣陵人也。瞻少以方直知名。吴平,徙家历阳郡。察孝廉,不行,后举秀才。永康初,州又举寒素,大司马辟东阁祭酒。其年,除鄢陵公国相,不之官。元帝为安东将军 ,引为军谘祭酒,转镇东长史。帝亲幸瞻宅,与之同乘而归。以讨周馥、华轶功,封都乡侯。石勒入寇,加扬威将军,都督京口以南至芜湖诸军事,以距勒。勒退,除会稽内史。时有诈作大将军府符收诸暨令令已受拘瞻觉其诈便破槛出之讯问使者果伏诈妄寻迁丞相军谘祭酒

及帝践位,拜侍中,转尚书,上疏谏诤,多所匡益,帝甚嘉其忠烈。寻除尚书右仆射,屡辞不听。遂称病笃,还第,不许。明帝尝独引瞻于广室,慨然忧天下,曰:“社稷之臣,欲无复十人,如何?”因屈指曰:“君便其一。”瞻辞让。瞻才兼文武,朝廷称其忠亮雅正。俄转领军将军,当时服其严毅。虽恒疾病,六军敬惮之。瞻以久病,请去官,不听。及王敦之逆,帝使谓瞻曰:“卿虽病,但为卧护六军,所益多矣。”乃赐布千匹。瞻不以归家,分赏将士。贼平,复自表还家,帝不许,固辞不起。诏曰:“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屡以年耆病久,逡巡告诚。朕深明此操,重违高志,今听所执,其以为骠骑将军,常侍如故。服物制度,一按旧典。”遣使就拜,止家为府。寻卒,时年七十二。

瞻性静默,少交游,好读书,或手自抄写。凡所著述,诗赋笺表数十篇。兼解音乐,殆尽其妙。慎行爱士,老而弥笃。尚书闵鸿、太常薛兼、广川太守河南褚沈、给事中宣城章辽、历阳太守沛国武嘏,并与瞻素疏,咸藉其高义,临终托后于瞻。瞻悉营护其家,为起居宅,同于骨肉焉。少与陆机兄弟亲善,及机被诛,赡恤其家周至。及嫁机女,资送同于所生

(《晋史·纪瞻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有诈作大将军府符收诸暨令/令已受拘/瞻觉其诈/便破槛出之/讯问使者/果伏诈妄/寻迁丞相军谘祭酒/

B. 时有诈作/大将军府符收诸暨令/令已受拘/瞻觉其诈/便破槛出之讯问/使者果伏诈妄/寻迁丞相军谘祭酒/

C. 时有诈作大将军府符收诸暨令/令已受拘/瞻觉其诈/便破槛出之讯问/使者果伏诈妄/寻迁丞相军谘祭酒/

D. 时有诈作/大将军府符收诸暨令/令已受拘/瞻觉其诈便破槛/出之讯问使者/果伏诈妄/寻迁丞相军谘祭酒/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明清两朝也称举人为孝廉。

B. “社稷”原意是土谷之神,古时的人们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C. “朕”本是第一人称,即“我”的意思,如屈原《离骚》中有“回朕车以复路兮”;自秦始皇时才专用作皇帝自称,如:“朕为始皇帝。”

D. “尚书”,战国时亦作“掌书”。秦属少府,为低级官员,秦时为低级官员,汉武帝时成为实际上的中央决策机关,隋以后为六部长官,是古代中央政府部级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纪瞻深得皇帝的赏识。元帝曾经亲自到他家里,和他同车而回;明帝也曾经单独召见他,和他谈到自己的心事,并把他作为自己倚重的大臣。

B. 纪瞻关爱士人。这种品德到了老了以后更加坚定;即使是那些平时不怎么来往的人,一旦托付自己,照顾他们的家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骨肉一样。

C. 纪瞻才华出众,文武兼备。他早年被举荐为秀才;在讨伐敌人、抵抗外族入侵均获胜利;曾被明帝看作是十大社稷之臣,还因此被任命为骠骑将军。

D. 纪瞻不贪恋官位,不贪图金钱。纪瞻一生多次不接受封官和多次辞官;有次得到皇帝赏赐的布匹,也没有带回家里,而是把它分给手下的将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恒疾病,六军敬惮之。瞻以久病,请去官,不听。

(2)少与陆机兄弟亲善,及机被诛,赡恤其家周至,及嫁机女,资送同于所生。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7240/35971) 首页 上一页 17235 17236 17237 17238 17239 17240 17241 17242 17243 17244 17245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