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 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 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庄不得击。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籍吏民 籍:慰藉,安抚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道歉,谢罪 C.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 ,隔阂,嫌怨 D.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翅膀一样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B.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C.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D.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张良足智多谋。他看出项伯有恩必报,十分重“义”,于是对项伯阐明自己不愿背“义”、弃沛公而去的立场,得以顺利地把消息转告刘邦,并且引项伯会见刘邦。 B.刘邦善于笼络人心。他自知力量不敌项羽,于是对项伯以兄长之礼相待,并结为亲家,意在请项伯作为缓和自己和项羽矛盾的中间人。 C.项羽缺乏政治斗争策略,麻痹轻敌。对刘邦的假意谦卑,心慈手软,放松戒备,有意把曹无伤告密之事透露给刘邦,以显示自己对刘邦的信任。 D.范增富有才智谋略和政治远见。他深知刘邦将来对于项羽集团的威胁,所以一再暗中努力,想利用鸿门宴这一绝佳时机除掉刘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一一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一一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意,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 C.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 D.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 2.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3.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80%以上,甚至有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他们建设养老服务网络,搭建养老服务平台,有需要的老人只需要拨打一个服务热线电话,或者是通过网上下单,就能享受到各种服务。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通过“互联网+”把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资源和服务。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二则,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空巢老人的数量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 B.虽然中国社会在不断进步,但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当下已成为社会难题。 C.因为年老体弱,农村空巢老人要面对来自外在危险和自身疾病的双重威胁。 D.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问题。 B.根据材料二,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诸如“医保”改革政策的落实,“空巢”之痛势必短期内可以获得有效解决。 C.根据材料三中相关数据可知,农村空巢老人患病率非常高,突发疾病是他们猝死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D.依据材料四,经过市民政局的积极努力,南京市的空巢老人已经能够享受到便利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 3.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文化商业化浪潮的助推下,“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警惕文化泛娱乐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是否有娱乐性、能否取乐成为衡量文化产品价值的法则。在“娱乐至上”的价值追逐中,历史可以被戏说,经典可以被篡改,崇高可以被解构,英雄可以被调侃。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杜甫很忙”、“李白很酷”等名人恶搞事件,各类选秀、真人秀的强力圈粉,都是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是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动力,受众心理上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是文化泛娱乐化赢得市场的重要原因。文化泛娱乐化以消费、技术、快感、世俗等因素的融合消解文化的深度与厚度,当众多严肃的新闻、正统的历史、经典的叙事以“娱乐”包装的形式呈现时,其负面作用不可小觑。 文化泛娱乐化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受到侵蚀。首先,文化泛娱乐化在戏说、调侃、恶搞中解构宏大叙事,使民族文化碎片化,动摇了对“我们是谁”的认知。其次,民族历史记忆具有唤醒民族情感、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功能,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文化泛娱乐化将娱乐价值置于历史价值之上,为了娱乐可以随意篡改、编造历史,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推波助澜,模糊了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最后,文化泛娱乐化背后充斥的物质欲望、个人主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弱化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 面对文化泛娱乐化,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既要求文化生产者主动担当,又要求文化消费者能动省思。文化生产者要努力挖掘时代元素,让自己的文化产品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与未来发展趋势对话,传播好真善美。文化消费者始终坚持追求文化精品的品位,对戏说历史、解构崇高、调侃英雄坚决说不,这样文化泛娱乐化就会失去生长空间。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警惕文化泛娱乐化侵蚀精神家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商业化浪潮直接造成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 B.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要解决文化泛娱乐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C.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受众心理上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都对文化泛娱乐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D.文化泛娱乐化将娱乐价值置于历史价值之上,缺乏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将会弱化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动力、受众心理上的倾向,为文化泛娱乐化的一系列表现提供了内在依据。 B.文章第二段论述了文化泛娱乐化的一系列表现形式,重点剖析了其大行其道的原因和具体危害。 C.文章第三段论述了文化泛娱乐化对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 D.文章在深入分析文化泛娱乐化危害之后,指出了我们面对这一现象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它往往使厚重的文化更有亲和力,但也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的深度与厚度。 B.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受到侵蚀带来了文化泛娱乐化问题的出现。 C.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共同维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来面对文化泛娱乐化的不良趋势。 D.只要文化消费者共同努力,自觉抵制那些恶俗的文化,文化泛娱乐化就会失去生长的空间。
|
|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教学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B.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除”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C.在古代地理术语中,“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两都”在汉代指长安、洛阳。 D.“中国”在古代文献中是一个多义词。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
|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文会友”是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 B.古代祭祀或举行典礼,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虔诚庄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 C.“八股文”是汉代和明朝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D.“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
|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文字,叫“墓志铭”。 B.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C.骈文又称“四六文”,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讲求辞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内容较空,远离社会生活,其价值不大。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秦汉。 D.在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
|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羊,未为马,申为猴,酉为鸡,成为狗,亥为猪。 B.“家祭”是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如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成立的六道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D.“三辅”在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
|
|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辟”是秦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B.“校”是夏代学校的名称,是当时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C.“司业”是古代学官名,隋朝时于国子监置,为监内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儒学训导之政。 D.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
|
|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夷之中,故后世称其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B.“顿首”是古时的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C.“博士”在古代为学位名称,现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职官,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的职官。 D.“庠”是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也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