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干宝,字令升,新蔡人也。祖统,吴奋武将军、都亭侯。父莹,丹阳丞。宝少勤学,博览书记,以才器召为著作郎。平杜弢有功,赐爵关内侯。中兴草创,未置史官,中书监王导上疏曰:“夫帝王之迹,莫不必书,著为令典,垂之无穷。宣皇帝廓定四海武皇帝受禅于魏至德大勋等踪上圣而纪传不存于王府德音未被乎管弦陛下圣明,当中兴之盛,宜建立国史,撰集帝纪,上敷祖宗之烈,下纪佐命之勋,务以实录,为后代之准,厌率土之望,悦人神之心,斯诚雍熙之至美,王者之弘基也。宜备史官,敕佐著作郎干宝等渐就撰集。”元帝纳焉。宝于是始领国史。以家贫,求补山阴令,迁始安太守。王导请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著《晋纪》,自宣帝迄于愍帝五十三年,凡二十卷,奏之。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性好阴阳术数,留思京房、夏侯胜等传。宝父先有所宠侍婢,母甚妒忌,及父亡,母乃生推婢于墓中。宝兄弟年小,不之审也。后十余年,母丧,开墓,而婢伏棺如生,载还,经日乃苏。言其父常取饮食与之,恩情如生。在家中吉凶辄语之,考校悉验,地中亦不觉为恶。既而嫁之,生子。又宝兄尝病气绝,积日不冷,后遂悟,云见天地间鬼神事,如梦觉,不自知死。宝以此遂撰集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三十卷。以示刘惔,惔曰:“卿可谓鬼之董狐。”宝既博采异同,遂混虚实,因作序以陈其志。宝又为《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周官》凡数十篇,及杂文集皆行于世。 (节选自《晋书·干宝传》) 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著为令典,垂之无穷 垂:流传 B. 敕佐著作郎干宝等渐就撰集 敕:诏令 C. 凡二十卷,奏之 奏:进献 D. 宝兄弟年小,不之审也 审:审核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宣皇帝廓定四海/武皇帝受禅于魏至德/大勋等踪上圣/而纪传不存于王府德音/未被乎管弦/ B. 宣皇帝廓定四海/武皇帝受禅于魏/至德大勋等踪上圣/而纪传不存于王府德音/未被乎管弦/ C. 宣皇帝廓定四海/武皇帝受禅于魏/至德大勋等踪上圣/而纪传不存于王府/德音未被乎管弦/ D. 宣皇帝廓定四海/武皇帝受禅于魏至德/大勋等踪上圣/而纪传不存于王府/德音未被乎管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干宝才能卓著,建有功勋。他年少勤学,博览群书,凭才干被朝廷召任著作郎,在平定杜弢之乱中建立了功勋,被朝廷赐予爵位。 B. 干宝受命修史,成果颇丰。他受到中书监王导提携,担任史官,直笔修史,语气委婉,在太守任上修有晋宣帝到晋宣帝到晋愍帝时期的史书。 C. 干宝收集逸闻趣事,撰写成书。他父亲所宠侍婢、哥哥死后的奇异经历,激发了他收集神灵怪异人物变化的想法,后撰成《搜神记》三十卷。 D. 干宝才学不凡,著述宏丰。他对史学有研究,曾领修国史,著有《晋纪》;他还精通易学,曾对《周易》作注;他还有杂文集流行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敷祖宗之烈,下纪佐命之勋,务以实录,为后代之准,厌率土之望,悦人神之心。 (2)惔曰:“卿可谓鬼之董狐。”宝既博采异同,遂混虚实,因作序以陈其志。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巨大 陶涛 “有不少人在电子商务这个圈子里跳来跳去,但最后还是没有跳出去,毕竟电子商务是个趋势。”在一家团购网站工作的于兰这样告诉记者,她认为很多人跳槽离不开电子商务的原因是,“这个行业还有很多机会,很多人舍不得走”。 今年7月,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了《2012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目前电子商务企业直接从业人数将近有214万。未来5年,我国3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将有半数企业尝试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更加趋紧,预计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将达到265万。 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方面,是应聘者众多;另一方面,是匹配的候选人难找,总量不足、高级专业人才奇缺是突出问题。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人才需求强烈,招聘压力大的企业占40.91%。 与此同时,80后、90后已经成为电商企业员工的主流。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崔立标认为,80后、90后员工的激情和创造力正在推动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鲜明的个性和超现实的价值观同样给企业管理带来挑战。 在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师庞敏丽看来,行业发展迅速且竞争激烈。为了夺得市场,许多企业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训员工。她还认为,由于电商行业快速成长,企业人力资源会面临各种压力,随着电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成熟,问题将会逐步聚焦到企业文化和制度建设上。 当当网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认为,企业人才资源产生压力的主要原因是,尽管目前竞争激烈,但仍有大量零售企业、上游品牌商加大电子商务业务的投入,新进入者为加快发展步伐,经常选择从成熟电商企业直接挖人才的手段。“以前只是挖中高端人才,比如客服主管、运营总监这样的人。”深谙淘宝平台上商家运营状况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现在企业挖人更狠了,除了对高端人才奉上高薪外,对于普通的客服、甚至是只会制图的人也照挖不误。最狠的是有的企业甚至把别人的一个工作组连锅端掉。” “许多人干了两三个月不到就跳槽了,一年里甚至能跳几家公司,因此电商的人才流失率也远远高于传统行业。”曹轶宁告诉记者,目前电商企业人才的流失率普遍在20%-30%左右。由于电商企业间挖人才现象的严重,企业的用人成本也逐年攀高。 随着企业向纵深发展,竞争不断加剧,决定商业本质的供应链人才会越来越热门。“能不能找到好的人,留住好的人,把他们培养得更好,让他们发挥更好的作用,这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美团网市场总监左潇表示,有足够好的团队,才会有很强的执行力。 电商人才稀缺会手慢企业发展,要保持公司长久的驱动力,电商企业要有意识地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在企业留人的最重要措施排名中,具有竞争性薪酬体系排名最高,占26.63%,接下来依次为完善的培训晋升制度、为员工进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良好的企业文化、解决好员工所关心的问题。报告显示,电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中,高级综合人才、技术性人才、运营人才是三大主要人才需求。而有3-5年大型电商企业管理经验,能独立完成企业电商部门或店铺的综合管理,这种高级综合人才将会一将难求。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此次调查的数据显示,962.47万人通过网店直接就业,网店缺工总量约为110万。在这些网店中,个人网店占969.3%,带动网络创业就业人数达600万。 (摘自新民网《人社部调查显示:962万人在网店就业》) ②人社部《网络创业促进研究报告》显示:电商专业的毕业生,仅有2%的比例不需要电商企业进行工作技能培训就能上岗,约48%的毕业生需要进行最少1个月的培训,超过50%的毕业生需要进行1-3个月的培训。 (摘自2015年3月5日《重庆晨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在于兰看来,自己舍不得离开电商这个圈子,是因为电子商务是发展的趋势,离开这个圈子,意味着自己就没有了发展的机会。 B. “最狠的是有的企业甚至把别人的一个工作组连锅端掉”,是对电商企业为找到需要的人才而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现状的揭露和批判。 C. 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型的交叉行业,由于其发展速度快,综合性强,电子商务产品更新换代快,决定了综合性人才的培养难度。 D. 材料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信息技术时代中国所面临的人才问题,并且暗示读者,电商企业人才的社会待遇有可能会越来越好。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未来几年,由于中小企业尝试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人才需要更加趋紧,这将带动就业人数的增加,使我国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 B. 80后、90后员工已成为电商企业的主流,他们在推动了电商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C. 电商企业出现越来越多的员工跳槽现象,是企业为了降低用人成本而减少员工薪酬,引起员工不满所导致的。 D. 电商企业的纵深发展,需要企业注重员工的培训,有意识地做好人才储备工作,逐步聚焦企业文化和制度建设。 E. 材料介绍关于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巨大的现状的背后,是国家对电商人才培养的诉求,这说明学校培养不了电商人才。 3.目前,我国电商企业人力资源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理发匠 黄荣才 理发匠是个哑巴。大家就都叫他哑巴,叫了六十年了。 哑巴一出生就是哑巴。哑巴的父亲是个理发匠,哑巴从小就开始给父亲打下手,后来就子承父业,也当理发匠。哑巴的父亲死了,哑巴就守着父亲留下的老屋,当理发匠。 哑巴每天天一亮,就烧开水,把两把开水壶灌满。把一个铝盆洗干净,竹椅也擦了几遍,刮胡子刀磨得锋利,掏耳勺、毛巾、香皂等用具摆得整整齐齐,然后就搬一张凳子坐在门口,等理发的人上门。有人来了,哑巴就咿咿呀呀地打招呼,哑巴说什么没有人听得懂,不过看他的表情和动作,来人知道是打招呼,也就不管哑巴说什么,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完就理发。哑巴理发的式样简单却很认真,理发时,不时后退两步仔细看看,然后靠前继续动手。 哑巴洗头冷天用热水,热天用冷水。哑巴洗头不用水龙头,用铝盆,也不用洗发水,就用香皂,有客人自己带来洗发水,哑巴比比划划,咿咿呀匮,理发的人听不懂,知道哑巴不用,也就算了。 头发理完,有长胡子的,那就刮胡子。哑巴拿毛巾蘸上热水,打上香皂,用手擦起泡,捂在脸上,热热的,舒服,哑巴的手不动,等这份舒服劲过了,才慢慢擦,逐渐用力,把胡子捂热擦软了,拿出刮胡刀在一块皮上来回正反刷几遍,就是再次磨刀了。哑巴的手轻轻拉动,锋利的刮胡刀贴在脸上,刷刷地把胡子齐根刮掉,脸稍微有点麻酥酥,很舒服。 理完发,给钱的时候,你给一块哑巴也收,给两块哑巴也收,但不超过三块。有谁想多给点,哑巴脸涨得红红的,咿咿呀呀比划,坚决不收。有人丢给他就走,哑巴却急急地追上去。理发的人只好讪讪地说:“这哑巴啊。”哑巴以前理发,基本没有收过现金,半碗米,几个地瓜或者芋头,甚至一把青菜,哑巴都收,也不嫌少。也有人理完发,比划着说手头紧,先记着,哑巴点了点头。有谁难为情地多说两句,哑巴就笑眯眯地把你推出门,比划着该干活去了。到了年底,你随便给哑巴带米或者菜,柴火也行,这账就销了。哑巴最高兴的时候,就是理完发,有人朝他竖着大拇指夸他,他会咿咿呀呀地也朝夸他的人竖起大拇指。 哑巴老了,到哑巴这儿理发的人越来越少了,毕竟哑巴理发的式样太简单,基本就是个桶圈或者平头。开始的时候还有些老年人,照顾哑巴的生意,后来连老年人也基本不来了。有时候一个月理不了三个头,最后只剩下老张头还找哑巴理发。哑巴还是天天烧开水,洗铝盆,磨剃刀、刮胡子刀,把各种工具整整齐齐摆好,然后搬一张小凳子坐到门前。等不到人,哑巴的神情很落寞,见到人也不咿咿呀呀地打招呼了,经常自己一个人坐在门口一动也不动,雕塑一般。等到天黑,哑巴再一一把工具收起来。村里把哑巴列为五保户,享受低保,村干部告诉哑巴,“政府把你养起来了,穿衣吃饭有政府供着,不会让你冻着饿了。”村干部知道哑巴不明白五保户、低保是什么意思,用最简单直接的话告诉哑巴。哑巴点了点头。 哑巴还是天天准备好开水,摆好理发的各种工具,就等老张头来理发。尽管老张头一个多月才理一次发,不过就是老张头刚理完发的第二天,哑巴也是郑重其事地做好准备,好像随时有人来理发一样。老张头一到,哑巴从理发到刮胡子、掏耳朵,严肃认真,要摆弄上近两个小时。老张头不催不急,老人反正有时间,让哑巴尽兴摆弄。完了,掏出三块钱给哑巴,朝他竖起大拇指。哑巴咿咿呀呀,也朝老张头竖大拇指。老张头走后,哑巴就静静地坐在门口,把自己坐成一尊雕塑。 老张头死了,村里人说哑巴这回该收摊了,最后一个理发的人都没了。“反正他不用愁吃不用愁穿。再说年纪也大了。”村里人觉得哑巴没头发可理也没什么。不过,忙完老张头的丧事后,有村人发觉好几天没看到哑巴了,就去看了看。哑巴已经死了,哑巴把自己的头发理了,然后用刮胡子刀切开手腕的动脉,自杀死了,所有的理发工具摆得整整齐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小说开头写“大家就都叫他哑巴。叫了六十年了”,交代了理发匠在村里微贱、遭人轻视的处境,为后文展示人物不幸的命运作铺垫。 B. 哑巴每天开始理发前,都要将各种理发工具摆得整整齐齐之后,再迎接客人,这表明他做事认真仔细、固执刻板,非常爱惜自己的名声。 C. 小说善于运用特写动作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理发匠生意冷清的落寞心境,就是通过哑巴一动不动地坐在门口的样子表现出来的。 D. 哑巴竟然不明白五保户、低保的意思,这一细节暗示长期以来,哑巴同村里的人沟通、交流少,对理发店以外环境的变化知之甚少。 E. 小说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既有助于刻画哑巴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的形象特征,也有助于表现村里人惯常的生活状态。 2.小说用大量的篇幅写人们理完发后给钱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3.理发匠的死出乎人的意料。请分析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和家国一体的社会制度下, 孝文化由家庭伦理、家族伦理扩大到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乃至整个文化精神体系和文化实践体系,成为人们非自觉的文化认同和社会集体心理意识。 在中国古代,“家”是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孝文化最早是作为家庭伦理规范而存在的,主要调节的是亲子关系,具有归亲、继亲、养亲、敬亲、顺亲、谏亲、侍亲、葬亲、祭亲等丰富内涵。《孝经》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孝”被视为天、地、人三才之“道”,不仅维护了家庭关系中长幼、尊卑秩序,而且成为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家庭伦理观念,即传统家庭孝道。 传统家庭孝道是一个内容极其繁芜的庞杂体系,从历史视角来看,孝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扭曲和异化,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例如,传统孝道将“孝”与“顺”等同,认为孝道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从而演化为严格的父权制,违背了孝文化的道德本性,扭曲了人性的发展。又如,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祭亲”思想被逐渐演化为传统礼教,而成为重形式轻内容、重礼数轻情感的仪式,一些思想甚至被演变为封建迷信,等等。但是,肃清消极影响,传统孝文化仍不失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传统社会,孝文化作为家庭伦理最重要的规范,调节着自天子至庶人的行为,并逐渐升华为人们自觉的道德行为,促进了家族和睦与社会和谐。 传统家庭孝道并不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扩展性的伦理道德规范。具体来说,作为家庭伦理的孝道思想,从调节家庭、家族关系开始,向外推衍而成为社会伦理规范和国家政治规范,完成了从私德向公德的伦理转换。如果说作为私德之孝主要规范的是亲子伦理关系,那么上升为公德的孝,如对四海兄弟的孝悌思想,对国家的孝忠思想、孝廉思想等等,主要规范和协调的便是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关系,对于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国家统一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是儒家学说的理论核心。以此为逻辑起点,经过推衍和演化,逐步发展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何谓“亲亲”?“亲亲,仁也。”简单地说,“亲亲”即爱父母,是原生意义的“孝”,亦就是“仁”。根据以上理解,可以看出“孝”与“仁”同宗同源。具体而言,“孝”是“仁”的出发点和基础,亦是仁爱伦理的最低底线;而“仁”是“孝”的扩展,亦是“孝”的核心理念与文化精神。从价值内涵上看,孝仁文化具有三层内蕴。一是孝悌,为行仁开源;二是仁爱,为达道立本;三是守道,尊重自然规律,尊爱万物法则。孝仁文化的三层内涵层层推衍,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最终上升为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广泛渗透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成为个体生存和社会运行的主导文化模式。 (摘编自韩美群《传统孝文化的价值重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随社会发展不断改变,最终成为人们非自觉的文化认同和社会集体心理意识。 B. 孝文化是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家庭伦理观念,具有归亲、继亲、养亲、敬亲、顺亲、谏亲、侍亲、葬亲、祭亲等丰富内涵。 C. 由“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可见,《孝经》认为,对父母行孝,是天经地义,是任何一个人都要做的。 D. “孝”作为天、地、人三才之“道”,不仅维护家庭关系中长幼、尊卑的秩序,而且成为家庭道德与行为规范遵循的法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祭亲”发展演变为重形式轻内容、重礼数轻情感的封建礼教仪式,是孝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扭曲和异化导致的。 B. 在传统社会,孝文化不仅调节着自天子至庶人的行为,促进家族和睦与社会和谐,而且还能够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国家统一。 C. 作为家庭伦理的孝道思想,主要规范的是亲子伦理关系;作为社会伦理规范和国家政治规范的孝道思想,主要规范的是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关系。 D. “孝”与中华文化的核心“仁”同宗同源,“孝”是仁爱理论的出发点和基础,“仁”是对“孝”的扩展,是孝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文化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作为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发展中需要调节亲子关系,于是孝文化逐渐形成,并发成为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家庭伦理观念。 B. 传统家庭孝道完成从私德向公德的伦理转换,意味着传统家庭孝道不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形态,而是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的伦理道德规范。 C. 如果认为“孝”与“顺”等同,孝道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那么,就违背了孝文化的道德本性,扭曲了人性的发展。 D. 孝仁文化内涵会上升为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通过渗透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个体生存和社会运行的主导文化模式。
|
|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一位先哲说,人的一生应努力追求这样的境界:为人如山,处事若水。
|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綺语,宋人抟合成句之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情之所自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② ②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唯谢康乐为能取势,宛转屈伸,以求尽其意;意已尽则止,殆无剩语;夭矫连蜷,烟云缭绕,乃真龙非画龙也。 ③诗文俱有主宾。无主之宾,谓之乌合。俗论以比为宾,以赋为主;以反为宾,以正为主,皆塾师赚童子死法口。a立一主以待宾,宾无非主之宾者,乃俱有情而相決洽。若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于贾岛何与?“湘潭云尽暮烟出,巴蜀雪消春水来”,于许浑奚涉?皆乌合也。“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得主矣,尚有痕迹。“花迎剑佩星初落”,则宾主历然,熔合一片。 节选自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注)①宋人论诗,字字求出处。②在狭小的圈子里讨生活。③意为见识浅,方法笨。 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耶 B.也 C.耳 D.矣 2.简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概括选文每段的主要观点(用自己的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③段画线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主”与“宾”即主次关系,只有确立主旨,次要内容才有意义。 B. “主”与“宾”即情景关系,以情驭景,方能情景交融成为一体。 C. “主”与“宾”即主次关系,次要内容离开主要内容没有意义。 D. “主”与“宾”即情景关系,单纯的景物是没有价值的。 5.请举例分析运用比喻说理的作用。
|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吾母姓钟氏,十八归先府君。府君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橐间未尝有俭色。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府君由是计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先外祖长身白髯喜饮酒酒酣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母指其疵。每指一字,先外祖则满引一觥,数指之后,乃陶然捋须大笑,举觞自呼曰:“不 意阿丈乃有此女!”记母教检时,组绣绩纺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检坐膝下读之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鸡鸣卧焉。庚戌,外祖母病且笃,母侍之,凡汤药饮食,必母亲尝之而后进。外祖母濒危,泣曰:“女本弱,今劳瘁过诸兄,惫矣。他日婿归,为言我死无恨,恨不见女子成立。其善诱之!”语迄而卒。十岁,父归越一载,复携母及铃,偕游燕秦赵魏齐梁吴楚间。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铨年且二十。明年娶张氏,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纴事,一如教儿时。 (节选自蒋示铨《〈鸡鸣夜课图〉记》)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十八年归先府君 ②盘疊间未尝有脸色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恨不见女子成立 B. 母必正色婉言规 C. 明年娶张氏 D. 母女视之 3.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外祖长身白髯/喜饮酒/酒酣/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母指其疵。 B. 先外祖长/身白髯喜饮酒/酒酣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母指其疵。 C. 先外祖/长身白髯喜饮酒/酒酣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母指其疵。 D. 先外祖/长身白髯喜饮酒/酒酣/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母指其疵。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5.本文表现了钟氏怎样的品格?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苏轼①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②初来倶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③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注】①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为接近其弟苏辙,向朝廷请求到密州任职,得准改任密州知州,该词为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早行途中所作。②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此以“二陆”比自己及弟辙。③“用舍”二句:任用与否在朝廷,抱负施展与否在自己。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 1.填入横线上的本词词牌名应该是( ) A. 念奴娇 B. 沁园春 C. 破阵子 D. 声声慢 2.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作一开头,便绘声绘色地画出了一幅旅途早行图。 B. “二陆”借指作者和其弟苏辙,“笔头千字,胸中万卷”指他们的才华,“致君尧舜”指他们的政治理想。 C.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相近; 但前者比后者更耐人寻味。 D. 全词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统一,诗、文、经、史融会贯通,表现了东坡词的特有风格。 3.本词调,多用四言句,还穿插了几个长短句。请结合全词内容,赏析这一特点。
|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题。 套袖 铁凝 ①插队时,邻家姑娘总帮我们做针线。她话不多,手巧,全村妇女绣枕头、纳鞋底,几乎都用她出的花样。姑娘常年戴一副素净的套袖,显得勤快、干练。 ②不久,她也送我一副布套袖,告诉我说,戴上它,省衣服。我没有省衣服的概念,戴上后只觉得多了一层从姑娘身上感觉过的气质。另外,冬春两季,冀中平原多风,有了套袖,黄风就灌不进袖筒了。 ③我戴着套袖赶集,买菜籽、碱面;戴着套袖去公社参加“三夏”动员会;戴着套袖起猪圈,推碾子,摘棉花,下山药窑,烫四十个人吃的棒子面…… ④我回城了。要办各种手续,戴着那副套袖东奔西跑,在各种纸片上盖过二十多枚公章。后来手续办完了,我的花套袖就没了。它丢得很自然,不知不觉。 ⑤以后,在熟悉或陌生的环境里,我又见过很多戴套袖的人:严谨的银行出纳,结实的卖肉师傅,托儿所阿姨,传达室老伯,印刷厂捡字工,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工作的需要啊,我想。 ⑥我没有想过我那副花袖套。 ⑦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时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向我介绍孙犁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⑧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⑨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 ⑩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⑪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 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⑫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疋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⑬“您是见老。”我说。 ⑭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⑮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⑯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 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⑰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 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⑱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 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1.有人建议将①-⑥段删去,请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 2.联系下文,请评析第⑦段写法上的特点。 3.文题“套袖”,除了是本文的线索,它显然与主旨有关。请分析“套袖”与本文主旨的关系。 4.捡豆子,糊窗缝,写作,——文中的孙犁所做的三件事。请从选材的角度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5.邻家姑娘“素净”的套袖,“我”的“花”套袖,孙犁“青色棉布”套袖......对此,请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题。 ①千百年来,“偏见”一词一直是带贬义的。在人们心目中,偏见就意味着错误,是思想认识的大敌,因此,人人都不应当有偏见。偏见是如此不受欢迎,以至于各个领域的思想家无不以扫除偏见为己任,以便达到无偏见的认识。在人们心中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 的观念:偏见是应当消除而且是可以消除的。 ②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和各种相关理论特别是哲学真理观的发展,传统的偏见观开始动摇,人们日益意识到偏见是普遍存在的。美国科学史家萨顿经过一番考察后指出:“即使是掌握最伟大真理的英雄,也不能完全摆脱偏见的束缚。”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则提出:人的见解是受利益驱动的,而利益上的差异必然要导致偏见的产生,因此,“理智是充满偏见的”。对传统偏见观抨击得最激烈的,当推德国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在伽达默尔看来,偏见不同于错误,“偏见”不应当是贬义词,然而历史上人们总是对偏见口诛笔伐使偏见蒙受了千百年的不白之冤。伽达莫尔明确提出:现在该是为偏见平反昭雪的时候了。 ③现代思想家十分注重对偏见根源的探讨。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是有条件的,人对事物的理解要受“理解的前结构”的制约,如社会文化背景、传统观念、 风俗习惯和他所从属的民族心理结构等等,这些因素在理解活动中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偏见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 ④伽达默尔认为,偏见是人的历史存在状态,是一切理解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偏见 是人的视界,真正的理解过程是视界融合的过程,即解释者的偏见与被解释者的内容相融合并产生意义的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伽达默尔将偏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合理的偏见”,另一类是“盲目的偏见”。合理的偏见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它是由历史传统造成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传统中,传统是我们无法超趣的东西,而接受了传统也就意 味着看问题有了自身的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因此合理的偏见是无法避免也不应该避免的。而盲目的偏见则是由于认识上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轻率下结论等原因造成的,这种偏见是应当克服而且是可以克服的。 ⑤许多思想家都十分强调语言在偏见形成中的作用。因为语言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接受的东西,而语言又带有民族性。语言中的一些成语本身就是浓缩的价值判断,例如我们汉语中所说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等,都体现了民族的价值取向,接受了这些东西,自己的思想也就有了偏见。 ⑥现代人的偏见观与真理观的演变是一致的。现代真理观是建立在对传统的绝对真理观进行冲击的基础上的。以前人们总以为,有些理论,特别是有些自然科学理论是可以绝对正确即无条件正确的。在不少人心目中,数学就是这种绝对正确的理论,然而这种绝对化的观念在许多哲学家的冲击下一步步瓦解了。许多科学界人士,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任何科学碴论都无法达到绝对的全面性,也就是说,任何科学理论也都是带有片面性或偏见性的。正如西方著名科学社会学家李克特指出的那样:“作为科学的参与者,科学家们在描述科学时会有偏见,其方式就如同其他人在描述他们参与其中的现象时通常会有偏见一 样。” ⑦总之,在偏见问题上,现代思想家要求人们树立新观念。实释上,这种偏见观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物。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社会的多元化必然要产生思想的多元化和对权威的反抗,而对权威思想的反叛使人们对所谓绝对的全面性不再抱有幻想,这就必然导致将偏见普遍化、合法化的现代偏見观。 1.第②段引述了三个人的观点,请分析它们有什么不同。 2.“语言中的一些语本身就是浓缩的价值判断”,请再举一例,并略作说明。 3.下列判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引用名人的观点为“偏见”正名。 B. 第③段揭示“偏见”产生的根源。 C. 第④段说明“偏见”的两种类型。 D. 第⑤段强调语言在“偏见”形成中的作用。 4.简述本文的文体特征。 5.读罢此文,谈谈你对“偏见”的感悟。 6.如果替选文取一题目,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论偏见 B. 现代人的偏见观 C. 浅谈偏见 D. 偏见之我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