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蔡方鹿

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人类要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进一步繁荣发展,就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反对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对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在这个问题上,儒家主张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当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要和当代社会相适应,还需与当代生态伦理学和环保理念结合起来。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诸多超越时空限制的合理内涵,这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成分不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同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我们要根据当代中国、当今世界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1月29日07版)

1.关于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内涵,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倡“天人合一”、“天人相通”,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

B.倡导取用有节,物尽其用,反对滥用资源,重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C.对待自然资源等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反对随意破坏、浪费资源。

D.反对西方文化所强调的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

2.关于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助于解决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治理手段问题,全面提高我国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B.有助于将发展经济、科技、生产力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将人类生活之需与尊重环境规律结合起来,提高开发、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C.有助于继承并发展儒家所强调的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等生态伦理思想,使之成为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从而弘扬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D.有助于矫正、抛弃西方所强调的以人类为中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错误观念,从而增强我们的理论自信。

3.根据原文,下列关于引文及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意思是,仁爱的人拿天地万物等作为一个整体,强调了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这论证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意思是节约财用,爱惜百姓,按照时令、规律等来役使百姓,这论证了儒家以人为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

C.“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的意思是砍伐一棵树,宰杀一头禽兽,如果不是在该做的时候做,那就是不孝(不尊重自然),这论证了儒家友善地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

D.“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意思是亲爱亲人从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从而爱惜万物(草木禽兽),这论证了儒家爱护天地万物的思想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伊甸园里,有一株最美丽的玫瑰,有一个魔鬼对她说:“你的确很美。不过……你没有用。你看看为生灵提供食物的大树——玫瑰啊,美丽是不够的……”

于是玫瑰像夏娃一样受了诱惑——想变得有用。她去请求上帝:“您能把我变得有用吗?

上帝回答道:“如你所愿,我的孩子。”

就这样,世界上有了第一颗卷心菜。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选定角度,自拟题目。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下图是重庆国际马拉松赛赛会标志”,请结合除文字(含英语)外的构图要素用简洁的文字对其加以说明,不超过80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著名作家莫言近日在一次主题讲座中坦言,他早期作品写得特别顺,是因为对故乡风貌和人物太熟悉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觉得写作难度大了       。莫言还表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作家。现在年轻的作家要写出属于他们的当代小说。当今作家想要被所处时代孕育成著名作家、伟大作家,                 ,而是要以“在场者”的姿态切入当下,在时代大潮下直击时代命题,展现社会变迁,反映民间疾苦,讴歌人性光辉。现在的问题恰恰是,        ,只写吟风弄月、不着边际的东西,比如玄幻神魔鬼怪,唯考虑能不能挣钱、会不会火,追求短、平、快式的创作,却不曾观照当下,写出当今时代中最人性、最悲悯的那些故事。

 

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最恰当的文句

五四运动对中国民众文化观念的转变产生了巨大影响,翻译介绍先进国家的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国民众的迫切要求                            

A.这些翻译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B翻译作品日见其增多,这些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C翻译作品日见其增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艺术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D这些翻译作品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城市发展论坛的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我国城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预测城镇化速度和趋势上,面对城镇化过程中公共政策的负面影响则明显被忽视。

B人才柔性流动是指人才通过兼职、承担委托项目、参与项目开发等方式在为其他单位提供短期服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迁移行为

C我们是有过《诗经》的民族,我们是有过诗意表达的民族。我们需要诗歌,需要意义,我们需要生活;我们不光需要面包,还需要玫瑰

D马尔克斯创造《百年孤独》是为了替民族留下一部史诗,这其中既有对民族伟大传统的肯定与褒奖,但她的落后与愚昧也是他毫不留情加以针砭的对象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    

①我们在欣赏《逍遥游》的华美文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庄子的精神境界,则恐有           之憾。

②八年磨一剑的《大圣归来》,心怀谦虚和诚意博采众长,自然能独领风骚,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人物设计和动画效果都能有效服务于故事情节,相比很多大片为了突出高额的后期制作费用而弱化故事情节的  的做法,真是锦上添花的最佳注解。

③很多人一直对中国财税政策存在误解,认为其目标仅是为了保增长,其实财税政策还应该起到调节收入分配与预防、治理环境污染的作用,要实现多个目标,抛开财税改革谈减税,是          

A买椟还珠   舍本逐末    本末倒置

B.买椟还珠   本末倒置    舍本逐末

C.本末倒置   买椟还珠    舍本逐末

D舍本逐末   本末倒置    买椟还珠

 

阅读下面的一篇《读周刊》记者黄征对知名作家、现任《芳草》杂志社主编刘醒龙的新闻专访《为每一种人生准备每一种现场》(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对文学的创作来说,一定要到达现场

读+:您主张“寻找文学的绿水青山”,为什么这么讲?

刘醒龙:文学的存世与种庄稼的原理一样,试来试去,还是“绿色食品”最受欢迎。在信息时代,不要以为一个人掌握了互联网就掌握了一切,互联网只是个工具,使用不当可能干的是错事。实际上,生活中很多流传的都是假象,是以讹传讹的东西,很多问题一定要现场解决。我曾经听北京的朋友讲,南水北调的水到北京后变成“浑水”了,他家自来水管确实流过“浑水”。这次参加“南水北调人文行走”活动,专家解释,这是因为北方长期用地下水,水管里形成了一层水垢,丹江口水库的水是弱碱性,流到北京的自来水管网系统后,将水管里把水垢溶解了,所以出了浑水,现在专家正在解决这个问题。

读+:亲临“绿水青山”,您还有什么收获?

刘醒龙:作家在写作时不仅仅是写作者,还应当是一个将灵魂安放在“绿水青山”的人。

读+:您的父亲去世后,您在2012年底写了一篇散文《抱着父亲回故乡》,发表在2013年初的《北京文学》上,很多人读了都非常感动。这篇散文获得2013年在场主义散文新锐奖,您是怎样理解“在场主义”的?

刘醒龙:父亲88岁离世,都说是高寿,但对儿子来说,还是太突然,相伴几十年的亲人远去了,那种滋味实在太难受、太痛了!这种难受和痛本身就是一种“在场”,那些不在场的人自然感受不到这些。这和情感一样,如果情感不在场,就有可能是精神出轨了。

对文学创作来说,一定要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如果连自己都只能看到一些虚幻的东西,就不要企图别人能从作品中读到真实。武汉人都会说,“敢为人先,追求卓越”,说这话的人,不一定身在现场。春回大地,万物花开,开得越早的凋零得越快,反而是来得晚一些的绿色,能经受酷夏与寒秋。所以,那些“敢为人先”的花朵,仅仅抢先绽放还不行,还要有“追求卓越”的长效机制。前不久,参加“武汉市两江核心景区规划”专家听证会,有人说武汉要少建高楼。说这话就是不在现场,所以我马上回应说,别的城市怕高楼,武汉这座城市却不怕,武汉用大江大湖作胸怀,楼越高越能展现城市气质。同样,那种小气的文学行为也有损武汉的城市气质。武汉这座城市天生一种“赢得起,也输得起”的大气象,不会因为赢了而任性,也不会因为输了而落魄。武汉三镇文化性格的不同,为每一种人生准备着每一种现场。

在什么都敢做的时代,一个作家要“敢不做”

读+:您有一个观点,“对文学来讲,最不缺的就是创新”,为什么这么讲?

刘醒龙:一部作品不需要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创新,但作品的每一句话都在创新,作品叙事语言、人物性格、生活细节必须有不一样的描写,作品才能有生命力,每一部成功的作品都是创新的结果。在现阶段,文学的最大创新,是将“读者就是上帝”改变为“文学才是上帝”。只有让文学归于文学,才能创造出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经典文学作品。

读+:如果文学和市场发生冲突,您会作出什么选择?

刘醒龙:10年前我出任《芳草》主编时,就坚持不向市场低头,宁可艰苦一点,也要守住文学的绿水青山。文学是民族的记忆和历史,更承载了民族的梦想和未来,文学杂志的梦想是经典,只有把推出经典的文学作品放在第一位,文学杂志才有脸面送到热爱文学的读者手中。

我的长篇小说新作《蟠虺》出版后,有人曾建议,如果将《蟠虺》改成《鬼尊盘》,起码要多卖20万册,此话很让人无语。和我其他作品的名字改来改去不一样,《蟠虺》一开始就定了下来,在流行语横行的当下,老祖宗留下的看家本领,还是需要我们不时的重温一番。这部作品尽管还可以构思一些更加通俗、更加惊怵,也更能吸引眼球的小说名,但那不在我的选项中,毕竟这两个字所表示的是青铜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图腾,同时也是现代化过程中贯穿数千年的一种象征。突出使用“蟠虺”,也可以判定为文学价值的选择,是古典与经典,还是流俗与落俗,文学价值的分野,在任何时代都不容忽视。这件事让我发现,坚持一种所有人都明白的价值,比获得同样被所有人明白的利益要艰难太多。

读+:新世纪走过十五年了,你对文学价值有新的认识吗?

刘醒龙:文学之所以被称为一切艺术之母,就在于文学承载着我们不能或缺的文化血脉。经典文学会给阅读者接种文化疫苗,使我们不会轻易受到化妆成文明符号的病毒的侵害。对社会公众来说,一本经典文学著作,如同抵御伪文化的卓有成效的免疫抗体。

(转载于2015年11月19日刘醒龙博客的博文)

相关联接

刘醒龙,1956年1月10日生于湖北黄冈,著名作家。曾任县水利局施工员、阀门厂工人,县文化馆创作员、县创作室主任,黄冈地区群艺馆文学部主任,现为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文创一级),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威风凛凛》《生命是劳动与仁慈》《痛失》《弥天》《圣天门口》《天行者》,以及长篇散文《一滴水有多深》,出版有多卷本小说集《刘醒龙文集》等。2011年8月,长篇小说《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4年10月30日,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在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他同时受聘成为华中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并担任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相关联接二:

长篇小说《蟠》,2014年4月出版,叙述的是一个曲折神秘、充满对历史的深入反思和对现实的敏锐关照的故事。青铜器学界的泰斗曾本之在一个黄昏突然收到了20年前跳楼自尽的同事郝嘉写给他的一封神秘的甲骨文信,勾起了楚学院两段至今没有答案的无头公案——20年前的楚学院副院长郝嘉为什么突然跳楼自尽?10年后前途无量的青年教授郝文章又为什么莫名地被捕入狱?真相以细节的方式在时间的磨洗中慢慢浮出水面,直指一件春秋战国时代精美绝伦无出其右的青铜重器——曾侯乙尊盘。从这件青铜大器出土之日起,人性中所有的欲望都被激发到极点,原本庄严恢弘的远古礼器成为欲望逐猎的蝇聚之地,引无数为名为利为野心者,真可做假,白可变黑,无可生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要擦拭尽这美丽文物上沾染的肮脏血污,要付出的岂止是生命和鲜血的代价,更需脊梁坚挺腰撑傲骨之人,坚守灵魂,坚守清白,坚守良心,更需要整个民族的灵魂自省和自净。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刘醒龙回答选文的第一个问题是从两个角度来回答的,用“种庄稼的原理”来比喻|“文学的存世”,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用南水北调的水到北京后变成“浑水”是用来说明怎么办

B刘醒龙说“作家在写作时”“应当是一个将灵魂安放在“绿水青山”的人”,其言外之意是作家在平时修养怎么样可以不管,但是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品味高雅,要有文气

C记者在采访提问时提到了刘醒龙2012年底写的散文《抱着父亲回故乡》,并称赞很多人读了都非常感动,不仅仅是为了增强采访的亲和力,更主要的是想引出受访者对文学的“在场主义”的解读

D刘醒龙“对文学来讲,最不缺的就是创新”的观点是说文学只有创新才会有出路,这是对当今文坛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的高度肯定和礼赞

E.这篇人物专访中,记者与刘兴龙就文学创作和文学发展进行了一次很深入的对话和思考,对当今的文学现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揭示了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的终极目标、文学的辐射作用,指出了文学的未来发展的方向,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2.刘醒龙是一个什么形象?请结合文本和相关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3.刘醒龙认为怎样才能“守住文学的青山绿水”?请结合文本和相关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4.采访中提到了刘醒龙的作品《蟠虺(pánhuǐ》改名一事,这反映当今文坛什么样的不良现象请结合文本、相关链接材料和你的知识储备,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儿子的旋律

文/徐平

儿子下班了,父亲在紧张地数着儿子的脚步声。果然儿子“啪的”开了门。父亲默默地望着他。儿子没有看父亲,似乎点了点头,往自己的卧室边走边脱外套。

录音机又响了,儿子!

两人面对面准备吃饭。儿子在撬午餐肉。父亲从儿子的脸上看不出什么异常。

父亲一字一句:

“我被免职了,明天宣布。”

儿子猛地扬起脸。父亲没有在这稍纵即逝的惊讶里看到别的什么。没有怜悯没有安慰也没有懊恼。儿子手不停:“你也需要休息了。”

父亲感到胸闷气短。他盯着儿子。儿子的手健美粗大,血管里青春在跃动。儿子一声不吭。父亲没有说话也不再盯着儿子。他感到儿子匆匆搁筷,找衣服,又跨进卫生间。马上,水声“哗啦哗啦”,跟着儿子的歌声高高扬起,声音温存自信,旋律跳荡。

儿子!儿子!儿子!

儿子,你在想什么?你大了不再崇拜父亲,你越来越沉默,你不再抱怨父亲呆板僵化,不再为各种政治问题与父亲争论不休,也不再说父亲刚愎自用。儿子,你甚至看不起父亲。可父亲这样了,你还是无动于衷吗?

这就是这一代的冷漠理智?你匆匆吃饭洗澡是因为那打字员在等你去看歌剧?可是儿子,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你啊。我的官龄比你年龄还大一圈……

电视在播相声。父亲茫然四顾时才发现儿子并未出门,而是坐在他身后看书。父亲不由纳闷:打字员前天就订了票,还兴冲冲问他是否同去。

父亲彻夜来回踏步,儿子也辗转反侧。父亲老了,他的一切都老了。曾和父亲这一辈很协调的背景已走向薄雾黄昏。这是变幻莫测的时代,不是仅仅需要热血赤诚的岁月。

早上儿子起得很早,父亲晨练回来,儿子已准备好早餐。收录机照样开着,而且旋律明亮欢跃。

父子依然沉默着洗漱用餐。儿子几次似乎要开口,父亲沉下心微颤地期待着,儿子却什么也没有说。

父亲佝偻着进卧室更衣。儿子不知什么时候在身后捧着一套西装。

“穿这精神。——是去开宣布会吗?”儿子又拿过领带走到父亲跟前。父亲迟疑着。

“我给你打。”儿子看着父亲。温柔的手像父亲过世的妻子。父亲心紧成一团。

“行吗?”儿子侧侧身。

父亲和儿子一起看着穿衣镜。沉默着,父亲凝视儿子的眼睛,儿子也凝视着父亲。儿子对着镜子:

“一夜之间你衰老许多,”儿子声音低沉、温柔,“可我一直为你感到骄傲,为你一辈子正直无私,一辈子对信仰的忠诚。你尽力了。”

父亲心潮翻涌。肩头上儿子的手十分有力。他感到心中自信像空气注入瘪气球一样迅速饱满地回归。

最后接送父亲的小汽车在“嘀嘀”呼唤。父亲走到门口又折回头:“昨晚干嘛不去找她?”

儿子沉默了一会,“分手了。”

“因为……我下台?”

“大概……但这没关系。”

儿子!儿子!儿子!

父亲老泪纵横。儿子把双手搭在父亲肩上,笑道:“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我很高兴不再有你的耀眼的光环笼罩我的光彩——你说呢?”

儿子!儿子!儿子!

你可以把你的录音机再开大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五段写了儿子稍纵即逝的惊讶,写儿子的惊讶,表明儿子没想到父亲会在此时告诉自己将被免职的事情

B.小说中写儿子捧着一套西服给父亲,并为父亲打领带,是因为儿子看到佝偻着进了卧室的父亲,内心为父亲的衰老而伤心,希望弥补自己以前的不懂事。

C.父亲的免职让儿子的女友提出了分手,给儿子带来了强大的心理冲击,也让儿子从看不起父亲逐渐理智成熟地认识父亲,从而尊敬父亲。

D小说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塑造了一个正直、勇敢、热情、慈爱而又有些敏感的父亲形象。

E.“儿子的旋律”既指录音机播放的旋律,还指儿子那高高扬起传达出温存自信的歌声的旋律,也指儿子身上散发出来的面临人生挫折而自信、乐观、理智的蓬勃青春的旋律

2.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中出现了三次儿子!儿子!儿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还是儿子,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2)《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                  ”。

(4)《蒹葭》在今天常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                   

(5)《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表明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广开言路,出现了良好局面的句子是:                

(6)《观沧海》中蕴含苍茫动荡的气势又暗含着作者惊讶、赞美之情的写景句子                  ”。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21455/35971) 首页 上一页 21450 21451 21452 21453 21454 21455 21456 21457 21458 21459 2146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