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予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惑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B.“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C.“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

D.“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

B.“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C.“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

D.“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传统的“评点体”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得到复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

B.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

C.“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D.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别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红楼梦》堪称中国古典小说“顶峰上的顶峰”,它不仅揭示出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势必走向没落的内在原因,而且还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观点,如“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曹雪芹在书中塑造了若干个可歌可泣的女性形象。请任选一个书中女子,结合与其相关的情节,补充下联,力求对仗工整,且符合原著神髓。

上联:黛玉葬花,花凋人瘦泪满袖。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是四川省双流县中学的校徽,请写出校徽中除文字、数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分析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满分5 manfen5.com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代艺术博物馆今日举办名为“风物”的展览,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启发我们发现身边的奇景和诗意。

①因此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物都可变成艺术主题

②展出的作品大部分都体现出细节带出重点的风格特点

③彰显出艺术独具的神奇力量

④作品展示的都是他们在美国南部腹地、新西兰北岛旅行时留下的记录

⑤内容从自然环境、建筑、各类标志,到人物、室内布置,覆盖面很广

⑥而且带有叙事意味,每件作品都想日常世界的一个短篇故事

A②⑥⑤④③①      B②③①④⑤⑥

C④⑤②①⑥③      D④⑥⑤①③②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秋兴八首》贯穿了一个感怀今昔的主题,具体地说,也就是感慨曾经的长安生活与现在的夔州生涯,前者也包括对长安现状的想象。

B《琅琊榜》凭借技艺精湛的演员、儒雅清俊的服饰、古意盎然的台词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不仅赢得了许多男性观众的口碑,也成了许多女性观众倾慕的演员。

C如果不是因为母亲与大哥的不断催促,周作人也许就在赤羽桥边守着自己的日本夫人,过着懒散的生活,同时编织着超然于世的梦。

D《水边的文字屋》所收的文章充分体现了曹文轩的文学观,它们或许是体系严密的杂感随笔,或许是条分缕析的文学批评,或如散落的珍珠,或似精美的珠串。

 

下列的加横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教授在讲课时常常不由自主地模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譬如,他今天就一边吟诵《李凭箜篌引》,一边用粉笔轻拢慢捻,仿佛他眼前就有一柄箜篌。

B当玄幻、言情、侦探等类型小说大行其道的时候,如何引导学生欣赏《诗经》、《红楼梦》等阳春白雪式的艺术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C从“商人重利轻别离”、“去来江口守空船”等诗句中不难看出,遇人不淑是造成琵琶女悲剧的重要原因。

D到底如何才能避免祥林嫂的悲剧?大家莫衷一是,最终只达成了一点共识:对于弱势群体,我们应该鼎力相助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后面题。

大师的由来

[法]莫洛亚

画家比埃·杜什正在收尾,就要画完那张药罐里插着花枝、盘中盛着茄子的静物写生。这时,小说家葛雷兹走进画室,看他朋友这么画了几分钟,大声嚷道:“不行!”

那位正在描一只茄子,惊愕之下抬起头来,不画了。“不行!这样画法,永无出头之日。你有技巧,有才能,为人正派。可是你的画风平淡无奇,老兄。这样轰不开,打不响。一个画展五千幅画,把观众看得迷迷糊糊,凭什么可以让他们停下步来,流连在阁下的大作之前……不行的,杜什!这样永远成不了名。太可惜了。”

“为什么?”正直的杜什叹了口气。

“作品比买主多,蠢货比行家多。没成名的成千上万,你想想,怎样才能出人头地?”

“靠苦功,靠真诚。”

“咱们说正经的。那些蠢货,想刺激他们一下,非得干些异乎寻常的事。炮制几篇宣言,否认存在什么动态或静态,白色或黑色,圆形或方形。发明只用红黄两色作画说是新荷马派绘画啦;或者抛出什么圆锥形绘画,八边形绘画,四度空间绘画,等等。”

这时,飘来一缕幽微的清香,斯卡夫人到来了。这是一位美艳的女子,杜什赞赏不已。只因杜什没什么大名,她便也瞧不起他的画品,瞅了一眼画布,娇嗔地说: “昨天,我看了个展览,那是关于全盛时期的黑人艺术。噢!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

画家送上一张自己颇感得意的肖像画,请她鉴赏。“蛮好。”她用舌尖轻轻吐出两字。之后,她失望地,婉转地,娇媚地,留下一缕清香,走了。

杜什抄起调色板,朝屋角扔去,颓然坐倒在沙发上:“我宁可去当保险公司跑街、银行职员、站岗的警察。画画这一行,最要不得。帮闲们只知瞎捧,走红的全是画匠。那些搞批评的,不看重大师,一味提倡怪诞。我领教够了,不干了!”

葛雷兹听毕,点上一支烟,想了半天。临了,说道:“你能不能这样做,向斯卡夫人,向其他人郑重其事地宣布,这十年来,你一直着意于革新画法?”

“你听着……我写两篇文章,登在显著位置,告诉知识界的名流,说你开创了一个意识分解画派。真正能体现一个人的,不是肖像,而是他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意念。因此,画一位上校,就应以天蓝和金黄两色作底,打上五道粗杠,这个角上画匹马,那个角上画些勋章。实业家的肖像,就用工厂的烟囱、攥紧的拳头来表现。杜什,就得拿这些去应市,懂吗?这种肖像分解画,一个月里你能不能替我炮制二十幅出来?”

画家惨然一笑,答道:“一小时里都画得出。可悲的是,我不会胡说八道。”

“那好办,老兄。有人向你请教,你就不慌不忙,点上烟斗,朝他脸上喷一口烟。来上这么一句:‘难道你从来没看过江流水涌吗?’这样,人家会觉得你很高明。你等着让他们发现、介绍和吹捧吧!到时候,咱们再来谈这桩趣事,拿他们取笑一番!”

两个月后,杜什的画展在胜利声中结束。美丽的斯卡夫人,那么娇媚地跟着新近的名人,寸步不离。“噢,”她一再说,“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哎,亲爱的,真是惊人之笔,你是怎么画出来的?”

画家略顿一顿,点上烟斗,喷出一口烟道:“难道你,夫人,从来没看过江流水涌吗?”

波兰美女感动之下,微启朱唇,露出柔媚的微笑。

风华正茂的斯特隆斯基,穿着兔皮领外套,在人群中议论开了:“高明!真高明!但是,杜什,你是从什么地方得到启示的?”

杜什吟哦半晌,得意地朝他喷了口烟道:“难道你,朋友,从来没看过江流水涌吗?”

“妙哉!妙哉!”那一位点头赞叹道。

这时,一位有名的画商,在画室里转了一圈,抓住画家的袖子说道:“这些作品,我统统包下了。不告诉你,你就不要改变画风,我每年向你买进50幅画……行不行?”

杜什像谜一样不可捉摸,只顾抽烟,不予理会。画室里人慢慢走空,这时楼梯上还传来渐渐远去的阵阵赞美。跟画家单独相对时,小说家兴冲冲地说:“哎,老兄,你信不信,他们全给你骗了?我原以为人类的愚蠢是深不可测的,殊不知更在我预料之外!”

他抑止不住狂笑起来。画家皱皱眉头,看他不住地笑,突然喝道:“蠢货……”“蠢货?”小说家愤愤然了,“我刚开了一个绝妙的玩笑……”画家傲然环视那二十幅肖像分解画,踌躇满志,一字一顿地说:“是的,葛雷兹,你是蠢货。这种画自有某种新意……”小说家打量着他的朋友,愣住了。“真高明!”他吼道,“杜什,你想想是谁让你改弦更张用新法作画的?”

这时,杜什消消停停地从烟斗里吸了一大口烟。

“难道你,”他答道,“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画家杜什的静态写生被否定是因为他的画风平淡无奇,不能吸引人的眼光。由此看来,要想成名不能只靠苦功和真诚,有时要讲究一下技巧和手段。

B.杜什颇感得意的肖像画换来斯卡夫人轻描淡写评价后,他“抄”“扔”“倒”等一系列动作,表现出了他对自己画风的极度失望之情。

C.小说家深谙世事,处事圆滑,作为朋友也很真诚。他帮画家开创了一个意识分解画派,这个画派的典型特征是以唤起来的意念来代替肖像。

D.画展胜利结束后杜什“不可捉摸,只顾抽烟,不予理会”这句描写,在情节结构上起到了转承的作用,使得后文杜什性格变化有了支点。

E.小说围绕“大师的由来”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写朋友的启发、帮他成为“大师”;暗线写画家思想上的一步步变化,以致最终堕落。

2.画家比埃·杜什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斯卡夫人前后出现两次,请简要分析这个人物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有人觉得这篇小说以“大师的由来”为题目不如以“江流水涌”为题目好,你认为哪一个题目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曾指出秦始皇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发挥了重要的威慑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2)________________,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苏洵《六国论》)

(3)《将进酒》中最能体现李白的自信与狂放的诗句是: ________, ________。(李白《将进酒》)

(4)《蜀道难》中描写蜀道附近水石相激、山谷轰鸣场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6)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7)___ ___________,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本诗作于1127年由陈留南奔襄汉途中。

1.从题材的角度来看,本诗属于哪一类?它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简要概括。

2.前人认为本诗颈联与杜甫《登高》颈联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是否赞同?简述理由。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23103/35971) 首页 上一页 23098 23099 23100 23101 23102 23103 23104 23105 23106 23107 2310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