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科学对人的吸引力来自她对我们周围那种既让人着迷、又令人震惊的现实世界的洞察力,她鞭辟人理地向我们展现了这个世界的层层剖面。 B.中国文化里有很强的“面子”观念,它常驱使人们去为想象中的“自己”做大量的修饰掩盖,而原形必露的下场证明表面功夫根本靠不住。 C.金庸小说复杂多变,基于道德判断却又超越黑白分明的简单模式,正中有邪,邪中有正,万变不离其中的总是人道情怀,这是其不传之秘。 D.早期的原始文化遗存中,羊的形象活灵活现,荦荦大观:斑驳的岩洞壁画中,有它们壮硕的身影;古朴的陶器图案里,有它们美丽的面容。
|
|
下列词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怏然 (yàng) 诤友 (zhèng) 文件夹 (jiá) 踽踽独行 (jǔ) B.盘踞 (jù) 鹰隼 (sǔn) 脊梁骨 (jí) 蒙头盖脸 (méng) C.根茬 (chá) 绵亘 (gèn) 反间计 (jiān) 捋起袖子 (luō) D.憎恶 (zēng) 翘首 (qiáo) 冠名权(guàn) 咎由自取 (jiù)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小女孩用自己所有的糖果与小男孩所有的石头交换,但小男孩却偷偷藏起了最大、最好看的石头,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甜,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一直在想小女孩是否也藏起了最好的糖果。 这则故事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80字的文章。
|
|
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调查数据并归纳出三个结论。要求分析正确,语言简明、准确。(6分) 南方某网站发起“你担心西南大旱有何影响”的调查,问卷共列出9个选项,网友只能就其中自己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投票。共有60,000余名网友参加了此项活动,调查结果如下: 结论一: 结论二: 结论三:
|
|
对以下文字进行筛选和组合,给“火车票实名制”下一个定义。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字数在40字之内。(5分) ①火车票实名制是一种制度。 ②2012年元旦起,全国所有旅客列车实行车票实名制。 ③乘客须持有居民身份证、临时身份证、户口簿、军官证等25种有效证件之一。 ④乘客在购买火车票时,需要登记、核查个人的真实姓名和身份。 ⑤乘客在乘坐火车时,需要登记、核查个人的真实姓名和身份。 ⑥火车票实名制的背后不仅是解决售票难的问题,而且是社会发展问题,是整个交通产业的革命性问题。
|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自己的看法。 , , , , , ,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①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他还主张读书是为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文人 ③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④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态度 ⑤他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⑥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 A.⑥③⑤②④① B.④①②⑤⑥③ C.④①⑥②⑤③ D.⑥③⑤④②①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2015年春晚凸显“中国元素”,以“中国情”打动人心,以“中国魂”凝聚人心,以“中国梦”鼓舞人心,处处体现“中国味”。 B.当今时代的主角应是勇于实现梦想的年轻人,政府为他们解开了束缚手脚的政策,投资人和创业服务机构给他们备足了“弹药”。 C.在本报对104国道沧县段黑加油点乱象报道后,引起了沧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沧县政府经研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集中整治行动。 D.中国房地产将呈现中速增长常态,进入白银时代,政策和市场都将迎来根本变化,人们期待2015年被看做中国房地产的“转型元年”。
|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精于谋划小圈子的人,拉帮结派,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以使自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结果却是_________,到头来圈住的定会是自己。 ②作为城里人如果错误地认为农村远离城市,对农村污染视而不见,甚至把城市污染物转移到农村,终究要_________,用自己的健康来偿还。 ③机器能够为人类造福,但如果将来机器发展得足够智能,那么人工智能就是“人类最大的潜在威胁”,玩弄人工智能等同于“召唤恶魔”,_________。 A.作茧自缚 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B.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作茧自缚 C.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作茧自缚 D.作茧自缚 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天人交战的“盗火者” 王龙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来述而不作的严复,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 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之亟》。他清醒地看到:“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的救亡使命感,他一口气写下了《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体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叛古”。主要内容则可归纳为四句话: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 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1906年,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愚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中国千年的专制之痛,竟让一位遥远的西方人总结得如此精确。 拯救吾国,必先拯救吾民。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决定了他只选择那些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格的西方书籍介绍给中国人。深受严译影响的鲁迅,后来也深为理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他感叹道:“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到了鲁迅笔下则是痛极无声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涓滴成河。 1905年春,围绕改造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孙中山有一次正面的思想交锋。严复对革命党领袖再次重申,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 孙中山直言不讳:“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但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严复思想深处的矛盾: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 1910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入实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文科进士”赏赐。有人质问严复,为何还不与清廷划清界限?他说:“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这句话背后充满忠臣孝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侥幸。1911年武昌起义前六天,严复还为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起义爆发当晚,严复在日记中痛惜地写下“武昌失守”四字。 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新潮人物的眼中,晚年严复已成为一个无法与同时代新人进行对话沟通的思想老人,充满精神的孤独。 1921年严复去世。临终前,他的遗嘱第一条便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生前自题墓碑:“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一个终生反对专制政体的启蒙思想家,却自甘把一个消失的王朝作为精神归宿,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 (摘编自《随笔》2014年第2期) 【相关链接】 ①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1897发表译作《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91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重忧虑,曾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②1879年,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此后仕途不顺。1885年起,为博取举人的头衔,严复接连八九年参加了四次乡试都铩羽而归。苦闷到极点时,他甚至悔恨自己“一肚子洋墨水全是多余”。其间,他染上了鸦片烟瘾。 (摘编自《国学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即使在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怀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严复依然为了改造中国国民性格,不断地选择、译介了西方许多典籍,如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等。 B.严复与孙中山虽同是拯救中国,但由于各自政治主张的不同,即改良与革命的不可调和,最终使得二人在思想交锋中互相揶揄和攻击,直至不欢而散。 C.严复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鲁迅笔下那个痛极无声的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实质上源自于严复和鲁迅精神的孤独。 D.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仕途并不顺利,留学所学不能帮他科举登第,这使得他精神极其苦闷,一度怀疑自己的西学知识。 E.作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论”,并尝试着去实践,如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2)严复的思想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述。(6分) (3)严复给十九世纪末中国播下的思想启蒙“火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文中最后一段说“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试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严复的“悖论与谜题”的理解。(8分)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考驾照 【美】安吉利卡·吉布斯 玛丽安去考驾照的那天下午,艾立克森太太陪她一起去。这是六月里第一个热天,她们开上大马路时,发现路上挤满了开往海滩的车辆。 艾立克森太太盯着她那双黑色、能干的手看,心里总有千百回地想着:家中没有勤快的她真不知该怎么办,先前雇用好几个白人女子管家的那段日子是多么难熬,那些态度很随便的女人认为替人做家事是贬低身价,给人带小孩更是莫须有的侮辱。 “你开得好棒呵,玛丽安,”她说,“我跟你说,别去多想上一次的事。那样的雨天,在那么陡的山坡上开,谁也会倾滑的。” “出四项错误才不及格的,”玛丽安说,“我不记得路考官在我表格上划的×号,都是我犯的错。” “有人说那都是他们在暗示你得塞点红包。”艾立克森太太心有怀疑地说。“不是的,”玛丽安说,“那样反倒把事情弄得更糟,艾立克森太太,这我很清楚。” 车子停在路边一小行车队的后头,路考官还没到呢,剩下的事就是耐心苦等了。 两辆车门上喷了公家徽志的汽车在对街停了下来。路考官飞快地跨出车来,一身整洁的制服显得精神抖擞且颇有军人气概。玛丽安的手抓紧了方向盘。“那就是上次当掉我的那个。”她低声地说,指着一个矮壮、趾高气扬的男人,他正对排在车队前头的一名应考者发号施令。 “别紧张,玛丽安。”艾立克森太太说。她们默契地交换了个微笑。与上次不同,来到她们车前的路考官是个温和的中年男人,他翻看她们的证件时,咧开很宽的嘴笑着。艾立克森太太踏出车外。路考官朝艾立克森太太挤了挤眼,他钻进汽车坐在玛丽安身边的座位上。 “在街角那儿右转,玛丽安。” 艾立克森太太在路边上看着他们平稳地往街上驶去。路考官在一个小黑本子上作记录。 “年龄?”他们往前开了不久,路考官问道。 “二十七。”他用眼角瞄着玛丽安。 “该有一大群小黑毛头了吧,呃?”玛丽安没有回答。 路考官说:“停在那辆卡车跟绿色别克车中间。”那两部车离得相当近,不过玛丽安没费多大劲儿就把车挤进去了。 “以前开过车吗?”路考官问。“开过,先生,我在宾西法尼亚州有过三年的驾照。” “你为什么想开车?” “我雇主需要我开车接送她的孩子。” “你不是要在晚上溜出去跟小伙子约会吧?”路考官问。 玛丽安摇着头,他还在笑。 “你在下个街口左转,然后在下条街中央再转回头。”路考官说。他开始用口哨吹出《天鹅河》那首歌。“有没有让你想起家乡来?”他问道。玛丽安将手伸出车窗外,在街上有条不紊地掉了个头,然后往回驶。 “没有,”她说,“我生在宾州的斯克兰顿城。”路考官故作惊讶地说:“你不是南方佬?唉呀,可唬住我了,我还以为你准是从那边来的呢。” “不是,先生。”玛丽安说。 “转上缅因大街,瞧瞧你在车多的路上开得如何。”他们在缅因大街上跟着一条车龙后头行驶过好几条街,然后看见前面有一座水泥桥高高地跨在铁路上方。 “念念桥头的那个路况标示。”路考官说。“小心驾驶。天雨路滑,危险。”玛丽安念道。 “你念得还真不赖嘛。”路考官惊叹了一句。 “你是怎么学的呢?”“我去年大学毕业的。”玛丽安说。她的声音有些不太能抑制了。车子爬上桥坡时,路考官大声笑了起来。他笑得差不多连下面的指示都说不出来了。 “在这儿停下来,”说着他抹了抹笑出的眼泪,“然后再发动,大学毕业,真的吗?真想不到!” 玛丽安把车开到了路边,把排档扳到空档上,拉上了紧急刹车,等了半晌,然后又扳回排档。她的面孔板了起来。松开刹车时,她的脚滑离了离合器踏板,引擎熄了火。 “唉,唉,玛丽安小姐,”路考官说,“别忘了你有大学文凭啊。” “去你的!”玛丽安大吼了一声。她猛地开动车子,车身摇晃了一下。霎时间路考官收起了他的兴高采烈。 “请驶回我们出发的地点。”说着,他在玛丽安的申请表格中胡乱地打了四个黑黑的××。 艾立克森太太在原处等着他们。玛丽安把车停下之后,路考官跳了出来,在艾立克森太太面前粗鲁地掠过,满脸涨得紫红。“怎么回事?”艾立克森太太问,脸色惊惶地跟在他后面看。玛丽安低头凝视着方向盘,嘴唇在颤抖。 “啊呀,玛丽安,又没通过?”艾立克森太太说。玛丽安点了点头。 “只是方式有点不同。”她说着将身子移向了右边的车座。 (略有删改) (1)下列对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能干的黑人女佣玛丽安不像白人女管家那样看低女佣这份工作,这让艾立克森太太对她很满意,评价颇高,关切地陪着她去考驾照。 B.玛丽安看到路考官跨出车来,她抓紧方向盘低声说“那就是上次当掉我的那个”,既表现了玛丽安对路考官敬畏的心理,又写出了她的紧张不安。 C.为了缓解玛丽安考试的紧张情绪,路考官一直温和地与她聊天,笑着跟她闲话家常,还用口哨吹出《天鹅河》那首歌,让她放松。 D.玛丽安大吼了一声“去你的!”并猛地开动车子,这表明玛丽安为自己在路考爬坡表现欠佳而懊恼不已,她太在意路考的成败了。 E.小说略写第一次路考,详写第二次路考,让读者了解了玛丽安考驾照的过程,对玛丽安两次没有通过路考的原因产生思考,深化了主题。 (2)玛丽安两次“考驾照”都没有通过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作品中的玛丽安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作品写了玛丽安考驾照的故事,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