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积攒/攒动 角度/群雄角逐 鲜见/鲜为人知 B.勉强/强辩 蛮横/纵横四海 落魄/丢三落四 C.颤抖/颤栗 省心/不省人事 下载/千载难逢 D.纤绳/纤维 抹布/转弯抹角 没落/没齿不忘
|
|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第1段主要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第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南国之秋?
|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
|
还顾望旧乡, 。
|
|
,池鱼思故渊。
|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
|
|
,羡长江之无穷。
|
|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
|
|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B.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C. 渔樵于江渚之上。 D.一觞一咏,亦足以畅抒幽情。 3.下列句子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因此寄托自己的情怀,而不受自身肉体的束缚 B.所之既倦——对(自己)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 C.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用以抒发内心感慨,人们的这种情趣是一样的 D.趣舍万殊——(人们)所好所恶,各不相同
|
|
(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5分)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 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2.与“行李之往来”的“行李”语法现象不同的是:( )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B.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马之千里者 B. 是寡人之过也 C. 邻之厚,君之薄也 D. 何陋之有 4.翻译句子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