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政治试题

当代中国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与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材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潜移默化的

③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正在全国火热上映,截至201847日,全国票房已经突破4.5亿元,成为票房最高的国产纪录片。这说明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现象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文化能够与经济相互交融 

④振奋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党的十九大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英盛”。党之所以高度重视发展文化,是因为

A. 文化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B. 文化教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C. 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的中心工作

D. 文化结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题文)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期间,中美两国元首夫妇沿故宫中轴线,依次参观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体会着殿名中蕴含的“和”的中国传统文化。红垣黄瓦之间,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两国元首深度交流的切入口。由此可见

①文化与政治相交融并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

②精神文化依赖一定的物质载体来呈现

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国际影响力

④文化影响人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对作者而言,诗是“瞬间幸福的记录”“强烈感情的自然迸发”,散发着“成熟的理性”;对读者而言,“诗如禅机、在于参悟”,而“有灵魂的人可以在诗中找到知己”,形成新的自我。材料告诉我们(   )

①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发展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③应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甲骨文最早为殷商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从其中可以隐约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由此可见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文化素养是通过社会生活体验培养的 

④文化现象总是带有时代印记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几十年前,“一块木板、两块砖头、三足栅栏围四边”曾是我固农村厕所的真实写照,臭气冲天,蝇蛆成群,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痛原体在这种环境下成为老百姓的“隐形威胁”。小小厕所连着党中央、国务院的民生牵挂。201711 21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厕所革命”和“推动旅游业大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厕所革命” 成为疾病防控、健康素养培养与人居环境建设等中国社会治理“大处方”有力一环。

近年来,新余市“厕所革命”也在持续发力,受到了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的普遍欢迎。不但景区、市区在抓,农村也在抓;坚持问题导向,从厕所配备最为薄弱、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地方入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科学合理配置厕所的位置和布局。

(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坚持推进“厕所革命”。

(2)“厕所革命” 是绿色发展的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为了更好地增强新余人民的文明和环保意识,请你为新余的“厕所革命”写出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符合题意,每条控制在15字以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大力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新时代的家风文化,涌现出一大批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文明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要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

家风是无言的教育,良好家风的涵养绝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是累寸土之功,积细流之举的过程;是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过程;是用社会主义精神进行改造和熔铸,使之升华为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道德,并凝聚激发为强大的正能量的过程。

结合材料并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分析如何涵养良好家风,促进社会和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阳明是明代大思想家,其心学集儒、释、道之大成。王阳明立下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综观王阳明的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乃其总纲和终极指归。心学认为的知,指知识、信念,主张通过实践和领会才能实现其价值。道德修养和实践行动方面要将知和行统一起来,才称得上善,所以知与行必然是一个过程。

通过实践后形成的主观信念具有多样化,主体是实践过程中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挑选既有利于自己的实践行动,又不违背社会规律的准则作为信念的内涵,将知善知恶、为善去恶付诸行动之中,这就是致良知之学。应用致良知之学,在社会行为中为善去恶,在知行合一中充分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

今天,弘扬社会主义友善精神,需要继承心学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观点分析为什么心学的知行合一必然是一个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依据。

 

共704466条记录 当前(21217/70447) 首页 上一页 21212 21213 21214 21215 21216 21217 21218 21219 21220 21221 21222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