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参观自然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进行红色旅游,参加文明社区、文明城市共建活动,旁听“水电调价听证会”,这些活动难以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精确分类。这是因为( ) A.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集中表现 B. 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亦步亦趋 C. 文化没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D.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此,要推进公众参与,理性维护生态环境权益。要保障公众的生态环境知情权,鼓励公众监督环境违法行为,推行环境破坏和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公民通过环境信访、行政调解等方式理性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倡导绿色消费,积极促进可持续消费,抵制过度、奢侈消费甚至扭曲性消费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树立生态公民的意识,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公民应该如何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推动绿色发展。 (2)请你就建设大美生态广安,提两条公益广告。
|
|
材料:A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以茶叶为主要产业,他们在发展茶产业的过程中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 A村村委会为推动本村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未经村民集体协商,决定出让本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新建茶叶深加工厂。村委会主任任命他的弟弟担任村委会成员并兼任茶叶加工厂厂长。村委会以组织名义掌握茶叶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权和决策权,并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公开茶叶合作社的财务账目和相关生产经营信息。该村茶叶合作社社员李明认为上述做法是错误的,但又说不出具体的理由。 结合材料,运用基层群众白治制度的知识,帮助李明指出A村村委会的错误之处。
|
|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标志着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 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新制定的《民法总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开篇第一条,把对人权的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民法总则》广泛确认了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各项权益,包括胎儿利益保护规则、老年人监护制度、英烈人格利益保护等,实现对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保护。《民法总则》的制定标志着我国人权保护法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民法总则》为什么要把对人权的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
|
材料:2017年12月25日,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商务部部长钟山表示,在独立自主的贸易发展原则基础上,过去的5年,我国商务贸易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2018年,我国政府将继续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在提高利用外资效益的同时,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形成品牌、质量、技术等出口新优势,不断优化贸易结构。让更多的“中国品牌”在对外贸易中大放异彩。 结合材料,运用“对外开放”的知识,回答我国应该如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
|
“徒法不足以自行”,建设法治社会,需要公民对法治社会具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尊崇,做法治社会的合法、合格公民。法治社会的合法、合格公民表现为: ①公民采取合法方式行使质询权 ②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不断增强 ③公民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④公民坚持理性表达、有序参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
(题文)赵、钱、孙、李是某政法大学的学生,寒假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赵同学作为村民参加了一次直接选举当家人的活动;钱同学找过当地的县人大代表反映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孙同学对所在居委会的工作提出过批评、建议;李同学参加了当地县政府举行的监督听证会。据此,我们可以推断 ①赵同学选举的是村委会成员 ③钱同学履行了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义务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
|
根据这些资料可以推断出他们社会实践的主题是 A.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 B. 服务型政府建设 C. 基层政权建设 D. 基层党组织建设
|
||||
(题文)新一轮高考改革引起全民关注。许多中学生通过网上专题论坛发表对新改革方案的意见和建议;也有教育专家指出,“如果只是局限考试科目的调整,却不对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改革效果会大打折扣”。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②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③公民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民主监督权 ④互联网有利于政府了解社情民意,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
|
高考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部分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已发布了《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及其说明,并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公民就此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是公民通过 A. 信访制度参与民主管理 B. 网上评议政府参与民主监督 C.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D.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