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现代人对着手机屏幕的浅阅读盛行,真正对诸多经典书目“啃读”却日益衰微。针对这个问题,有政协委员连续15年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建议把孔子诞辰日9月28日设为国家阅读节,以仪式感对疏于阅读的人们加以警示和唤醒。要让国民养成“不读书会有饥饿感”的习惯。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设立国家阅读节的目的在于 A. 正确看待儒学文化,保存传统文化的稳定性 B. 树立和弘扬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文化“一元论” C. 突出加强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D. 养成阅读的习惯,提高公民的文化修养
|
|
2016年12月2日“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为“社会协同治理、安全文明出行”。这种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主题活动,使122“全国交通安全日”的公众认知度不断提升,带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交通安全问题,共同建设汽车文明。这项活动 ①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可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②是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体现,能够培育文明风尚 ③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文明素养 ④表明加强公民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
2017年春晚由冯巩、林永健、“洪荒少女”傅园慧等共同演绎的小品《信任》。它让我们明白“信任是飞雪中的棉袄,信任是寒风中的暖宝,信任是三九天的热水澡,信任是穿的棉袄、抱的暖宝、泡的热水澡,再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腐脑”。让我们都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叫个好,也为这个小品叫个好,这是因为 ①小品的实质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 ②小品总是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 ③小品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④弘扬主旋律,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
|
近年来,我国城乡主要街道、公共场所的宣传栏、广告位甚至工地围挡上出现了一批批“讲文明树新风”、“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及中华优良传统美德公益广告喷绘,而且内容持续不断保持更新,用浓郁的中华文化视觉元素传达“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涵。这有助于 ①扬善惩恶,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②集中展示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③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④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
|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魅力。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汉字之美在于三美的统一与和谐。由此可见,汉字 ①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是中华文化优越性的集中展示 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
(题文)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000年历史。围棋是整个中华民族血脉交织、沁骨入髓的情愫。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由游戏到思想,围棋的思维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藏了东方文化最原始的能量。材科说明( ) 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
杭州钟流毓秀,远古即孕育了灿烂的“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宋室南迁,在此建都,不少中原地区缙绅仕宦移民杭州,使中原文化在此积淀,与杭州原有文化相交融,重新打造出具有浓重北方韵味的特色江南文化。材料表明 ①杭州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③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④不同区域文化渐趋融合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
|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神圣的精神追求,虽然其血脉世代相承,但在不同历史年代,其具体主旨各不相同:五四时期,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救亡图存;新中国建立后,表现为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拨乱反正时期,表现为一种对真理的追求,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这表明 ①爱国主义无确定的标准和科学的内涵 ②在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④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
|
教育部发布《关于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通知》,修订了高考各科考试大纲,其中多个考试科目将加重中华传统文化考核的比重一时成为热议,有人认为通过高考的风向标,可以倒逼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更主动接触、了解、学习传统文化。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教育是一种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④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是被动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