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越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思想道德教育的加强。在现代社会,道德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1)道德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什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4分)
(2)运用可持续发展伦理的相关知识,说明应怎样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6分)
|
|
【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 近10年来,中欧关系发展迅速,构建起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框架。中欧双方的了解与互信显著增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出现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良好势头。中欧之间增进互信,将对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带来重大影响。 (1)简要说明欧盟在世界多极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说明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发展的原因。
|
|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一些格调不高甚至低俗的内容在网上传播,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材料一 对青少年上网问题,有下述两种观点: 观点A:“让孩子上网会毁了他!” 观点B:“不让孩子上网会耽误他!” (——摘自“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公益广告) 材料二 某市团组织举办“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健康发展” 征文活动,要求就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从政府、学校和青少年自身等几个方面,就青少年应如何适应网络文化发展建言献策。 (1)用矛盾分析法对材料一中的两种观点进行分析。
(2)请你根据征文活动要求,就如何克服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提出合理化建议。
|
|
材料一 1953年的第一部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10万人选代表1人。在选举上的不同比例的规定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是实现更为平等和完全平等的选举所必需的过渡。 材料二 2010年3月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选举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首次实现“同票同权”,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大举措。 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1)目前,我国采取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不同的选举方式。影响选择选举方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6分)
(2)怎样认识《选举法》的修正(同票同权)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举措?(8分)
|
|
材料一 在我国初次分配领域,企业财富明显向资本倾斜,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是普遍现象,提高劳动者“劳动所得”势在必行。 材料二 读图《全国企业内部分配现状》。
材料三 国务院指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2009年9月1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这也是中国政府首次对所有行业央企发出高管“限薪令”。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2)结合材料三,谈谈各地政府应如何履行职能以更好地解决材料中反映的问题?(8分)
|
||||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的哲学依据是 (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③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④科学理论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
有句话这样说:“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 A.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改造自然 B.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
漫画《这并不是胜利》告诫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 ①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 ②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③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④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
|
“青灯一盏文章铺锦绣,苦心几番诗词发春华”是一幅励志读书的楹联。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 ) 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②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④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
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多数情况下72小时的气象预报较为准确,但由于受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仍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 ( )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们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