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满分特训(二)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2020原创)□□主要搞轻工业,兼以开垦盐荒治理淮河。一度想发展航运,但并没有成功。大生纱厂只有1912年到1921年的十年好光景,1925年就被债权人接管了。然而,他被现代企业家们追溯为精神领袖。因为他主动挑到肩上的社会责任,远远超出了“实业家”和“商人”的身份。“□□”是(   )

A.严复 B.胡适 C.鲁迅 D.张謇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图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该图反映了

 

A.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观察图,图中表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2020原创·历史解释)南京临时政府不失时机地颁布许多有利于振兴实业的政策法令,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清政府时期束缚民族资本发展的障碍。与此同时,在革命势力活跃的上海、湖北、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地方政府也制定一些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为民族资本的发展营造了有利的氛围。这说明(  )

A.民国政府支持民族工业发展 B.洋务运动对民族工业发展起到了诱导作用

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曲折 D.中国缺少工业发展环境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一战结束后,欧洲各国的面粉工业迅速复兴,从1921年起就开始抵制中国面粉的输入。1922年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面粉与小麦开始大量输入中国。外资在华面粉厂也开始扩展,使中国的面粉工业也很快遇到了萧条的厄运。由此可判断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B.封建势力的剥削

C.官僚资本的压迫 D.战乱不止,社会动荡不安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932年出版的《上海鳞爪》中记载:“从民十六革命军到达上海后,一般妇女因潮流所趋,群以剪去发髻为时髦,不论老的、少的、媸的、妍的,大半均剪除为快,留髻的不过少数而已。那时的景况,宛如民初男子剪发相同。”这说明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是

A.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 C.武力威胁 D.学习西方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如图反映的情景表明近代中国在社会生活方面

A.引进了新式交通工具 B.汽车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C.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D.呈现多元发展的特征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称:“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分水岭”指的是(     )

A.京师大学堂的成立 B.科举制度的废除

C.《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D.京师同文馆的建立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2020原创)当西方国家进行着工业革命,日渐强大起来的时候,中国人依然拿着四书五经摇头晃脑。当西方国家强迫打开中国大门时,这时的有识之士才知道国民的落后愚蠢,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可见,科举制度被废除是由于(  )

A.不能适应为封建王朝服务的需求 B.提升国民素质,摆脱民族危机的需要

C.西方民主思想不断传播 D.袁世凯等封疆大吏的推动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中国近代教育和文化事业得到很大发展。以下史实不能反映这种变化的是(   )

A.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申报》 B.落第举人王长益到京师大学堂报名

C.商务印书馆出版《最新教科书》 D.滨州杜氏家族一门十二进士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一册,因内容新颖,深受欢迎;以后又陆续出版了整套初等、高等小学教科书,除国文外,还包括修身、算术、农业等。这些教科书的出版

A.说明了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

B.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

C.揭开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D.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2020原创)下图所示的作品(   )

A.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 B.无情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C.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D.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2020原创)义勇军军歌:“起来!起来!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民族已危亡,山河已破碎!留着我们的头颅何用?拿起刀枪,携手并肩,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向前进!用我们的身躯筑起长城。前进啊!前进!前进!豁出命来向前冲。”这些表明(  )

A.国共两党进行合作,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B.中国已到了民族危亡的关头

C.歌曲是唤醒民族意识唯一途径 D.中国已完全沦为日本殖民地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2020原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2年的棉纺织业危机,导致张謇的事业全面崩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没有为他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帮助。巧合的是,日本在上世纪20年代初也发生过一次经济恐慌,日本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紧急救济措施,为各行业提供经济贷款援助。日本的大型企业、商业银行、股票交易所很快摆脱了困境,在随后的中日纱厂竞争中迅速拖垮了大生。

材料二:以张謇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实业家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权利,也没有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国家的经济政策仍未走出小农时代的框架,商业活动处处受到牵制。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中的主张。

(2)据材料一、二,概括影响张謇创办实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2020原创)探究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厮杀,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骤减,同时它们对中国的原料和部分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了,这就使原来在帝国主义控制下变得十分狭窄的中国市场稍稍出现了一些空隙,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条件。

材料二: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把发展后方工业放在抗战能否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位置,提出“三分军事,七分经济”的口号,为在抗战后方大力发展工业创造了相对有利的政治环境和条件……重工业一直是中国近代工业中最薄弱的一环,抗战前中国的重工业仅占整个工业的14.68%;在工业资本构成上仅占18.27%,抗战期间,着眼于民族工业的未来,突出经营重工业,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抗战以前,西南地区基本上由军阀控制,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发展迟缓,而随着国民政府的内迁及沿海沿江一大批工矿企业的内迁,不仅促进了西南内地的经济发展,也改变了地方经济分割的局面,形成了国家资本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制。

(1)据材料一,指出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探究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发展的有利条件。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