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常温下,取 HY溶液与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测得混合溶液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混合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 B.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C. D.
|
2. 难度:中等 | |
在时,在浓度为的、、的溶液中,已知醋酸的电离常数约等于一水合氨的电离常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由水电离出的最大的是 B.三种溶液的pH值最小的 C.三种溶液中最大的是 D.三种溶液中只有显碱性
|
3. 难度:中等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的 B.相同温度下,氨水溶液与氨水溶液中之比是2:1 C.向溶液中滴加硝酸使溶液,此时混合液中的 D.向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适量醋酸,使混合液的,此时混合液中
|
4. 难度:中等 | |
将1.00 mol·L-1NaOH溶液滴入20.00 mL 1.00 mol·L-1的一元酸HA溶液中,测得混合溶液的pH和温度随加入NaOH溶液体积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室温时,HA的电离度约为10-6 B.图中B点时,溶液的Kw略大于1×10-14 C.图中C点时,溶液中c(A-)=c(Na+)>c(H+)=c(OH-) D.图中D点后,溶液温度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生成的NaA水解吸热
|
5. 难度:中等 | |||||||
已知时,、HCN和的电离常数如表: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向NaCN溶液中通入少量的离子方程式: B.时,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 C.中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和HCN溶液,消耗NaOH的量前者小于后者 D.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和NaCN混合溶液中:
|
6. 难度:中等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克和的固体混合物中含有的阴离子数目为 B.用铜做电极电解溶液的反应方程式: C.常温时,浓度均为的溶液和溶液等体积混合,其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为 D.在蒸馏水中滴加浓,不变
|
7. 难度:简单 | |
下列溶液中的Cl-浓度与50 mL 1 mol·L-1MgCl2溶液中的Cl-浓度相等的是 A.150 mL 1 mol·L-1NaCl溶液 B.75 mL 0.5mol·L-1CaCl2溶液 C.150 mL 2 mol·L-1KCl溶液 D.75 mL 1 mol·L-1AlCl3溶液
|
8. 难度:中等 | |
常温下,向20 mL 0.2 mol·L-1二元酸H2A溶液中滴加0.2 mol·L-l NaOH溶液,有关微粒物质的量变化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当V(NaOH)=20 mL时,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c(Na+)>c(HA-)>c( A2-)>c( OH-)> ((H+) B. 等体积等浓度的NaOH溶液与H2A溶液混合后,其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比纯水中的大 C. 等浓度H2A和NaHA的混合溶液中无论加入少量的强酸或强碱,溶液的pH变化都不大 D. 当V(NaOH) =40 mL时,升高温度,c(Na+)/c(A2-)减小
|
9. 难度:简单 | |
常温下稀氨水和稀盐酸等体积混合,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A.若,则 B.若,则 C.若,则 D.若,则
|
10. 难度:中等 | |
已知AgI为黄色沉淀,AgCl为白色沉淀,时,AgI饱和溶液中为,AgCl饱和溶液中为。若在5mL含有KCl和KI浓度均为的混合溶液中,滴加8mL的溶液,则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 B.溶液中先产生的是AgI沉淀 C.AgCl的的数值为 D.在AgI悬浊液中滴加KCl溶液,可能使黄色沉淀转变成白色沉淀
|
11. 难度:中等 | |
常温下,用0.1000 mol/L NaOH溶液分别滴定20.00 mL 0.1000 mol/L HCl溶液和20.00 mL 0.1000 mol/LCH3COOH溶液,得到2条滴定曲线,如下图所示: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是滴定CH3COOH 溶液的曲线 B.图2若用甲基橙作指示剂达到滴定终点时,则溶液由黄色变为红色 C.点D所示溶液中:c(Na+)>c(CH3COO-)>c(OH-)>c(H+) D.如果C、E两点对应的pH分别为3、9,则水电离的氢离子浓度之比为1∶106
|
12. 难度:简单 | |
在与等体积混合所得的溶液中,粒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不正确的是 A. B. C. D.
|
13. 难度:中等 | |||||||||
25℃时,部分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表: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等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pH关系为pH(NaCN)>pH(Na2CO3)>pH(CH3COONa) B.a mol•L﹣1HCN溶液与b 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c(Na+)>c(CN﹣),则a一定小于b C.往冰醋酸中逐滴加水,溶液的导电性逐渐增大 D.将0.2 mol•L﹣1 KHCO3溶液与0.1 mol•L﹣1 KOH溶液等体积混合:c(K+)+c(H+)=c(OH﹣)+c(HCO3-)+2c(CO32-)
|
14.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溶液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离子浓度大小 B.升高温度,与的比值增大 C.稀溶液加水稀释时,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均减小 D.离子浓度关系:
|
15. 难度:中等 | |
某化工厂采用稀NaOH溶液脱除。若碱洗脱除后所得废液的pH约为已知: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的pH约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溶液中: B.该溶液中: C.加水稀释该溶液,恢复至原温度,pH增大,不变 D.该溶液pH约为13的原因:
|
16. 难度:中等 | |||||
在药物制剂中,抗氧剂与被保护的药物在与发生反应时具有竞争性,抗氧性强弱主要取决于其氧化反应的速率。、和是三种常用的抗氧剂。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已知:溶于水发生反应:
A.溶液显碱性,原因是: B.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C.实验2说明,在时抗氧性最强 D.实验3中,三种溶液在pH相同时起抗氧作用的微粒种类和浓度相同,因此反应速率相同
|
17. 难度:简单 | |
下列溶液中Cl- 浓度最大的是( ) A.1L 0.1mol·L-1的KCl溶液 B.0.2L 0.1mol·L-1的盐酸溶液 C.0. 1L 0.1mol·L-1的AlCl3溶液 D.0.3L 0.1mol·L-1的MgCl2溶液
|
18. 难度:简单 | |
饱和的H2S溶液中,微粒浓度最大的是 A.H+ B.HS- C.OH- D.H2S
|
19. 难度:简单 | |
下列溶液中,Na+ 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 A.10 mL 0.4 mo l·L-1NaOH溶液 B.5 mL 0.3 mo l·L-1Na3PO4溶液 C.10 mL 0.3 mo l·L-1Na2SO4溶液 D.5 mL 0.5 mol·L-1NaNO3溶液
|
20. 难度:中等 |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与混合溶液呈中性,则溶液中有 B.溶液中有:c C.物质的量浓度均为的和的混合溶液中有:c D.常温下,pH为2的某酸HA与pH为12的某碱BOH等体积混合溶液呈酸性,则HA为强酸BOH为弱碱
|
21. 难度:中等 | |
(1)甲醇是重要的溶剂和替代燃料,工业上用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制备的反应:,在体积为1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2molCO和,一定条件下发生上述反应,测得和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①从反应开始到5min,用一氧化碳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υ(CO)=______。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达到平衡时,的转化率为 B.5min后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C.达到平衡后,再充入氨气,反应速率减小 D.2min前υ(正)>υ(逆),2min后υ(正)<υ(逆) (2)一定温度下,将与以体积比1:2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达到平衡时的体积分数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______。 (3)碳与水蒸气反应制取的相关反应如下: Ⅰ Ⅱ Ⅲ ①计算反应的______ ②对于可逆反应,采取以下措施可以提高产率的是______。 A.降低体系的温度 B.压缩容器的体积 C.增加CaO的量 D.选用适当的催化剂 (4)以甲醇为燃料,为氧化剂,K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可制成燃料电池电极材料为惰性电极。若KOH溶液足量,写出此燃料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 (5)若往20mL 的弱酸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烧碱溶液,测得混合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①该烧碱溶液的浓度为 ②该烧碱溶液的浓度为 ③的电离平衡常数:b点点 ④从b点到c点,混合溶液中一直存在:c(Na+)>c(NO2-)>c(OH-)>c(H+)
|
22. 难度:中等 | |
已知A为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B、C、D均为第二周期元素,其中B、C、D的电负性:,第一电离能:,且C无空轨道;E与A同主族,与F、G同周期,F为短周期金属元素,其单质既可以与酸又可以与碱反应放出氢气。G的电子最外层中没有空轨道,且成对电子所占有的轨道数是未成对电子所占轨道数的3倍。 (1)分子中的中心原子是 ______;离子中B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______。 (2)的电子式是 ______,它与按物质的量之比为1:1混合后投入水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3)溶液中,阴阳离子浓度由小到大的关系式是 ______ ,若用F单质为电极材料,电解此溶液时,则阳极的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 ______。 (4)一定量的、、CD混合气体投入水中恰好被完全吸收,则混合气体中C、D原子的个数比为 ______ 。 (5)E单质的晶胞如图,其堆积模型是 ______ ,配位数是 ______。 (6)工业上冶炼F的单质时,常用为原料而不用作原料的原因是 ______。
|
23. 难度:中等 | |
亚硝酸钠被用作肉制品发色剂、防腐剂等,硝酸钠在肉制品加工中作发色剂。但亚硝酸钠是食品添加剂中急性毒性较强的物质之一,是一种剧毒药,摄取少量亚硝酸盐进入血液后,可使正常的血红蛋白变成正铁血红蛋白而失去携带氧的功能,导致组织缺氧。硝酸钠的毒性作用主要是由于它在食物中、在水中或在胃肠道内被还原成亚硝酸盐所致。亚硝酸钠生产方法是由硝酸生产过程中的氮氧化物气体、用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吸收制得。硝酸钠的生产方法是将硝酸生产中的尾气用碱液吸收后,经硝酸转化,再用碱中和、蒸发、结晶、分离制得。 实验室可用加热亚硝酸钠与氯化铵的浓溶液制取氮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将亚硝酸钠溶液滴加到含淀粉的酸性KI溶液中,可观察到溶液变蓝色,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 ;将亚硝酸钠溶液滴加到酸性溶液中,可观察到溶液的颜色由 ______ 色变为绿色,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 。 写出氮氧化物、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硝酸钠溶液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若用溶液吸收可生成,和溶液完全反应时转移电子,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 从下列试剂中选用部分试剂鉴别亚硝酸钠、硝酸钠和氯化钠三种无色溶液,它们是 ______ 。 A.稀盐酸 溶液 稀硝酸 氢氧化钠溶液 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亚硝酸钠、氯化钠、碳酸钠三种溶液中阴离子总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______ 填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工业品硝酸钠含少量杂质、、NaCl、水不溶物,某同学欲测定工业品硝酸钠的纯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称取干燥工业品硝酸钠,投入盛适量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加入10mL 的A溶液足量,充分反应后过滤; 向滤液中加入足量KI溶液和适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配成1000mL溶液; 取所配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少量B物质,再用的溶液滴定,用去溶液。 (有关反应为: 溶液中的溶质的化学式是 ______ ,加入A溶液的作用是 ______ 。 物质是 ______ ,滴定终点时的颜色变化是 ______ 。 若该同学操作正确,但结果造成测定结果略偏高,其原因可能是任写一点 ______ 。
|
24. 难度:中等 | |
在高中阶段化学学科中所涉及的平衡理论主要包括: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四种,均符合勒夏特列原理,它们在工农业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1)工业生产尿素的原理是以和为原料合成尿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已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则该反应的______填“”“”或“”。 ②一定温度和压强下,若原料气中的和的物质的量之比氨碳比,图1是氨碳比与平衡转化率的关系,随着x增大的原因是______;B点处,的体积分数为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③取一定量的和放在一个带活塞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若在恒温、恒容下充入气体He,的质量______填“增加”、“减小”或“不变”。 Ⅱ:(1)某温度下,纯水中,该温度下,NaOH溶液与HCl溶液等体积混合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后,溶液的______。 (2)向100mL的溶液中加入固体,溶液pH增大,主要原因是请用学过的平衡理论解释______;已知该混合溶液中,则______填“”、“”或“”。 Ⅲ:(1)图2为某温度下,、、分别在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后,溶液的浓度、金属阳离子浓度变化情况。如果向三种沉淀中加盐酸,最先溶解的是______填化学式。 (2)向新生成的ZnS浊液中滴入足量含相同浓度的、的溶液,振荡后,ZnS沉淀最终会转化为______填化学式沉淀。
|
25. 难度:中等 | |||||||||
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发生了危化品特大爆炸事故,爆炸仓库存有大量氰化钠(NaCN)、硝酸铵、四氯化钛等物品。 (1)NaCN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 ______ 。已知NaCN遇酸能产生HCN;时,HCN的电离常数;的电离常数。体积均为100mL、的溶液和HCN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与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则表示溶的pH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______ 选填“A”或“B”;相同条件下,NaCN溶液的pH ______ 选填“”、“”或“”溶液的pH。 (2)200℃固体硝酸铵可以分解为和,此过程中每转移电子8mol放出热量,写出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 。 (3)工业上用氯气和二氧化钛制备,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400,在密闭容器中加入和,反应到t时刻测得各组分的浓度如表所示:
①根据表中数据判断t时刻此反应向 ______ 反应方向进行选填“正”或“逆”。 ②若经10min反应达到平衡,则该时间内反应速率 ______。;下列措施中,可以使平衡向右移动的是 ______ 选填序号。 a.使用催化剂 b.增大压强 c.减小压强 d.升高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