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访 兰 (15分)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

访 兰 (15分)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闯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是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什么?对“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4.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纯朴(1分)。这里的“味”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2分)。 2.描写兰草的生长环境,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为后文赞美野兰作铺垫(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    3.C(“我”惋惜是因为野兰生长在幽谷不被众人所知,并不是因为认识到了它的特性。)  4.“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的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一“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5.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格,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们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会。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家喻户晓

B.舜发于畎亩之中/后发制人

C.管夷吾举于士/举世无双

D.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忍无可忍

2.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第二段中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用课文语句回答)(2分)

4.下面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B.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从国家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的层次显得清楚。

D.本文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

 

查看答案

读下面一则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4分)

有位动物学家在对生活在非洲奥兰沿河两岸的动物进行考察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生活在河东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并且奔跑能力也不一样,东岸的羚羊奔跑速度每分钟要比西岸的羚羊快13米。

对这些差别,动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除了东岸有狼群活动以外,其他的生活环境和食物都相同。在这位动物学家的倡议下,动物保护协会做了一个实验,在河东西岸各捉了10只羚羊送到对岸,结果,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4只,而送到东岸的只剩下了3只,动物学家发现,另外7只都被狼吃掉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从下面词语中,任选两个以上写一段连贯的有关人物心理的话,并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4分)

沮丧  养精蓄锐  微不足道  肃然起敬  坚毅  十拿九稳

                                     

 

查看答案

找出下列语句中的病句并修改(  )。(4分)

B.同学们听取并讨论了老校长的报告。

C.现在勤奋求知、苦练自学能力,是同学们将来能否大有作为的关键所在。

D.他这个人太武断,什么事都不愿听取群众的意见。

修改: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4分)

(1)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yùn niàng(       )。

(2)盘曲lín xún (        )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3)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yāo ráo (       )。

(4)玛利亚zhù lì(       )良久,隐隐听到修道院传来的钟声,她陷入遐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