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学校操场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一场...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学校操场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一场庆元旦趣味体育联欢活动正热火朝天地进行。

B. 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节目鲜为人知,其青春活泼的主持风格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青睐。

C. 精彩的演奏戛然而止,一直鸦雀无声的大厅里,随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D. 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我们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

 

B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成语在具体语境的运用。B项,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其释义与选项中“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青睐”不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近年来,学生书写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B. 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

C. 《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可以更有效地避免发生校车交通安全事故。

D. 雾霾天气不但大大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而且加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字的一项是(     )

A. 斑澜    叠起    枯躁    惊涛澎湃

B. 摇蓝    险峻    喧闹    妇孺皆知

C. 蚱蜢    嗥鸣    浊流    马革裹尸

D. 挚痛    畴划    慷慨    兀兀穷年

 

查看答案

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聘(pìn)    亘古(gèn)  殷红(yīn)  污秽(huì)

B. 哺育(bǔ)     赫然(hè)   懊悔(ào)   胡骑(jì )

C. 孱头(chàn)   猥琐(wěi)  修葺(qì)   竹篾(niè)

D. 晌午(shǎng)  愧怍(zuò)  污秽(suì)  镐头(gǎo)

 

查看答案

请以“          ,我心中的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要鲜明;③要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希特勒的橡树要不要砍掉

石嘉

⑴在波兰小镇亚斯沃,最近发生了一条新闻。

⑵1942年4月,希特勒在他53岁生日时,把一棵橡树苗装在一个用纳粹旗帜包裹的盒子里运抵该镇,作为礼物。当时的纳粹占领当局为栽种树苗举行了盛大的仪式,两年后,纳粹军队在苏联红军的进攻下败退,离开时对该镇进行了清洗,但这棵橡树躲过了灾难并幸存至今。如今,它枝繁叶茂,高达12米。

⑶亚斯沃镇政府考虑砍掉它,以消除该镇与希特勒的任何联系。但镇政府的拔树计划引发了争议,部分居民认为这棵橡树没有伤害任何人,也没有犯下任何罪行,因此请求当局保留这棵树。

⑷亚斯沃镇政府的做法恐怕是大多数政府的考虑。波兰在二战期间饱受纳粹德国的蹂躏,从民族感情上讲,让一棵希特勒赠送的橡树活着,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或者把它砍掉,或者将它陈列在博物馆里警示后人,这是通常的做法。但问题在于,砍掉这棵树,是不是就能砍掉亚斯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悲痛记忆,是不是就能够让亚斯沃人从此走出希特勒的阴影?

⑸处理历史遗产是一件有技巧的工作。它处理的不仅仅是一棵树、一座墙或者一座房子,它是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给当今的社会寻找一个定位。换句话说,处理历史遗产就是对现实的定位。尤其是对于战争中受伤害的民族来说,战争的历史遗产常常会勾起仇恨。要让民族心理走出这种仇恨,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历史遗产统统消灭。毕竟这些遗产作为细节,是每一个民族成长的一部分。

⑹更多的时候,对于负面历史遗产的保存和妥善处理,更可以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将负面的历史也作为国家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存放起来,比如德国在保留大量二战遗迹的同时,还在2003年决定在希特勒总理府的遗址上修筑一座犹太人纪念馆,以祭奠当年在纳粹大屠杀中不幸遇难的600万无辜犹太人。

⑺没有人会选择忘记历史,但是怎么记住历史,需要人们在坚守和宽容之间做选择。人们宽容一个战争遗迹的存在,其实正是坚守一种不能忘却的信念。因此,对于波兰的小镇来说,这棵树实际上与小镇受伤害的历史记忆联系在一起。与其砍掉,不如注明;与其遗忘,不如牢记。留住这棵树,就让更多的人能够记住这棵树背后有一段不应该发生的悲剧。

⑻波兰的命题不仅仅只困惑波兰人,其实在多数遭受战争侵害的民族,人们至今或多或少还能够在记忆深处找到这棵“希特勒的橡树”。从物质上消灭这棵树并不难,但是在心灵中给这棵树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⑵段和第⑺段都提到了波兰小镇的这棵橡树,分别有什么作用?

3.请赏析第⑷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第⑹段的观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