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求新”与“念旧” ①最近看了一...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求新”与“念旧”

①最近看了一出秦腔大剧。当大幕拉开,撞入眼帘的便是一幅浓郁的关中平原旧时迎亲画面。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的阳刚汉子吹打抬轿,一股乡俗乡风扑面而来,一个悲凉壮美的传奇自此展开。这个距今近百年的故事,在今天观众看来,依旧毫无隔膜,令人感动。原因在于,创作者与时俱进,在艺术呈现上充分考虑当下观众的审美需要,也借助了一些现代的艺术手段。

②不少建筑也是如此。比如建筑大师张锦秋设计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公认新旧结合、富有想象力的优秀作品,既有“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旧章法,同时又体现了时代气息,将传统的审美意识与现代的审美观念完美结合。人居环境科学创造者吴良镛曾主持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的改造,采取的是清除“死亡细胞”,更生“新细胞”,保留了厚重的历史底蕴,也完善了现代生活功能。新旧相融,旧中生新,新中糅旧,有时会产生化学反应,生发出意想不到的妙处。由此想来,新与旧是矛盾的,但也是对立统一的,新旧可以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③一位经济学家在谈到新动能时说,新动能并非百分之百都是崭新的,绝大多数的新产业和新技术都将脱胎于传统产业、起步于传统产业,没有传统产业的基础,则新技术、新产业将无法产生。有的地方结合自身优势与条件,敏锐抓住机会,利用新技术、发展新业态、激发新动能,迅速闯出一片天地,形成了新优势。但也有一些偏僻落后的地方,受客观和自身条件的限制,最尖端的人才和核心技术很难流向这里,却也一味地抛弃赖以生存的传统产业,盲目地炒作新概念、仓促上马新产业,结果得不偿失。这就是盲目“求新”,容易捡到芝麻丢了西瓜。

④不止于文化、建筑和经济发展,许多领域其实都有一个如何处理新旧关系的问题。“不能老用老办法,或者说,老的东西不能丢,这都不完全对。老办法里面有优良传统,今天仍然是适用的,要很好地继承;老办法里面也的确有过时的,不能抱住不放”。面对新问题新矛盾,老的办法不会用,或者全丢弃了,新的办法又想不出来,就常常陷入不知所措之中。把握好新与旧的辩证法,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⑤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新与旧是紧密联系的,若说新为高阁,旧则为地基。若无支持,新生之物不过是空中楼阁。我们既不可只顾求新,也不可一味守旧。新旧相融,互为辉映,往往才能焕发出真正的美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开头写观看“秦腔大剧”,有什么作用?(句段作用)

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分析论证思路)

3.选文第②③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段落顺序能否调换)

4.下列对选文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意转述)

A.老办法仍然适用的,要很好地继承;老办法确有过时的,不能抱住不放。

B.新与旧是紧密联系的,既不可只顾求新,也不可一味守旧。

C.旧中生新,新中糅旧,新旧相融,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D.有些事情不可盲目“求新”,否则会受到一定的损失。

 

1.写观看“秦腔大剧”,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引出下文对“求新”与“念旧”的论述;作为一个事实论据,通过举例论证了“新旧相融,互为辉映,往往才能焕发出真正的美好”的观点。 2.先用经济学家的观点作为道理论据,论证“新”源于“旧”;接着举正反两个事例,提出盲目“求新”得不偿失。 3.不能调换。第②段论述的是新与旧融合的成功事例,第③段讲的是盲目“求新”,容易捡到芝麻丢了西瓜。二者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不可调换。 4.C 【解析】 1. 2. 3. 4.依据第②段中“新旧相融,旧中生新,新中糅旧,有时会产生化学反应,生发出意想不到的妙处”可知C项中的“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与文章观点不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仰之光

①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作信念。

②提起信仰,人们常会想到宗教信仰。它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

③真正的信仰是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④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

⑤因此,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有删改)

1.文章列举苏格拉底因不信神被处死的事例有什么作用?(分析论据的作用)

2.文章就“信仰之光”展开论证,请根据本文的论证思路填写对应的段落。(论证思路及结构)

首先阐释了“什么是信仰”,对应文章第________段;然后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如何确立真正的信仰”,对应文章第________段;最后归纳总结得出中心论点“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对应文章第________段。

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谈启示)

(链接材料)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左传·昭公四年》)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找到自己的“燃”点

宋威

①“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什 么是“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事物,都可喻之为“燃”。

②人们欣赏“燃”、点赞“燃”,正因“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神。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甲)的确,相较于通过外在刺激获得短暂的亢奋或一时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③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生活中,一些人曲解“平淡是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种;一些人自诩“无欲无求”,不重过程、不问结果,在得过且过中沉沦;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变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些人盲信“佛系人生”,凡事“意思意思”就行,失去了进取的意志。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乙)

④实际上,人和万物一样,都有自己的“亮度”。即便是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燃”起来的可能。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当代愚公”黄大发只是一名普通村支书,却立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历时36年,终于带领村民修成了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的万米水渠。“守岛英雄”王继才只是一名民兵哨所所长,却坚守开山岛32年,无论刺骨的寒风还是常年的孤独,都不曾让他退縮。状态的“燃”与否,无关职位高低、权力大小。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哪怕只是微光,也能烛照一方。

⑤“燃状态”,也并不必然意味着鲜花和掌声。相反,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丙)走不出“舒适区”,吃不了苦头,迈不过沟坎,一遇困难挫折便垂头丧气、满腹牢骚,这样的人,是难以葆有持久热情与动力的。不禁想起一部记录真实创业故事的电影《燃点》。影片中,创业者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进发,有的忙到抽不出时间见家人,有的每天睡眠时间少得可怜,有的事业坠入低谷……尽管充满痛苦、迷茫、徘徊,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燃点”,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一个人要想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不正需要这样的奋斗姿态和价值追求吗?

⑥哲人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让自己“燃”起来吧。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2月13日)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空,完成对本文论证思路的梳理。

提出论点:A__________

第①段:“燃”的内涵

第②段:“燃”对人生的意义

论述论点:B__________

第③段:C__________

第④段:再平凡的人也能“燃”起来

第⑤段:D__________

总结论点:           

第⑥段:“燃”起来吧,不要辜负生命

 

 

2.下面这个句子,是从原文中摘出来的,如果还原到文中去,放在(甲)(乙)(丙)哪一处更合适?请简述理由。

心中揣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停。

3.请从邓稼先、闻一多两人中任选一人,结合所学课文概述其相关事迹,为本文补写一个事实论据。不少于80字。

 

查看答案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生的弯道实现反超

①爱好运动,是我工作之余的主要消遣方式之一。因此,我对于各类体育赛事总是特别关注。

②在观看各类跑步比赛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弯道是很多运动员的一个关键点,或者称其为转折点更为确切——不是在弯道上超越别人,就是被别人超越。其中原因固然与不同跑道在弯道上的弧度大小有关,但同时也与个人的心态和技能有关。

③在直道上,每个人都会竭尽全力进行奔跑,可以说,个人实力决定一切。而在弯道上奔跑,则要在拼尽全力的同时,努力掌握好两个平衡:心理的平衡和身体的平衡。谁掌握得好,掌握得巧,谁就有机会实现反超。

④纵观纷繁复杂的人生,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也在跑弯道,跑各式各样的弯道。既有情感的弯道,也有生活的弯道,还有事业的弯道。至于其弯曲弧度,更是千差万别。有的仅仅是一个不明显的弯曲,有的则可能是颇显突兀的陡转;有的可能离很远就有很显眼的弯道标志,有的则可能直到转折也没有任何提醒。

⑤在人生的弯道上奔跑,调整好心态往往比学会奔跑的技能更加重要。一个人之所以在人生的弯道上会落伍,抑或停滞不前,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胆怯于弯道。平时跑直道顺风顺水惯了,不敢面对,或不想面对挫折,第一时间就被自己打败了;二是过分轻视弯道。总认为不就是多了几个弯儿吗?不能随机而变,依旧用跑直道的方式去跑弯道,其结果不言而喻——往往会因为自己掌握不好平衡而减速,甚至跌倒。

⑥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只有在直道上竭尽全力,在弯道上用心用力,前方的梦想才可能早日成真。

(摘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段落作用)

2.选文第③段中的“两个平衡”具体指什么?(信息提取与概括)

3.阅读⑤⑥段,说说人在弯道上落伍的原因和应采取的正确做法是什么。(信息提取与概括)

①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正确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未被发掘的。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

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的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宇进行深入解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一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有删改,摘编自朱万曙《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先对文化自信进行解说,然后指出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

C.目前,对清华简文字的识读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其中一些文字还有待破解。

D.本文采用分总结构形式,主体部分通过层层递进方式加以论证,逻辑严密。

2.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请简要概括。

3.文中第三段举三个例子论述观点,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涵养人生的诗意

①近日,《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落幕,陈更战胜了孙晓婧,夺得冠军。在节目中,两位选手令人关注,她们都是工科生,一位在北京大学攻读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一位在中科院研修空间环境及其效应。一时间,古典诗词之美与读诗之人,引发网友的广泛讨论。

②其实,诗歌是超越学科界限的,只要热爱就能领略诗词之韵。纵观这几季的诗词大会,文科生很多,理工科专业背景的选手也亮眼。他们之中就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师、航天工程师、核电站高级操作员、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导弹工艺员、海洋采油工程师……可以说,理解诗句的精妙、阐释诗歌的内涵,不专属于某一专业,而是基于文化发展与文明演进的一种“基础性知识”。真正热爱诗歌的人,就能在舞台上绽放光彩。

③对诗歌的感受,会因理解能力、学识水平而有差异,但作为一种审美、意境与趣味,却是共通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思乡、“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的思念,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豁达、柳永的缠绵,既是表达风格,更是阅读感受。诗歌启发人的情感、心智,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感受,又岂因文理有别?换个角度看,诗歌展现的永恒魅力,本身即是文学的一种胜利。

④人们从诗词中感悟美,诗歌更能滋养人。数学家苏步青从事诗歌创作几十年,曾表示“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是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孙晓婧在节目中说,她当初选择空间环境专业,是因为小时候爸爸带她看星星看月亮,“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激发了她对世界的好奇心。诗歌绝不仅是一种可以量化的、可以考核的知识,而是一种理解世界、感受世界的方式,让生命为之更宽广厚重。

⑤这也启示我们,专业的精深非常重要,但通识教育、人文素养,也不可或缺。以前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看重的是数理化学科实用性强、能培养理性思维;后来也讲“只会数理化,想想都后怕”,就是在说仅有理性思维还不够,从人文社会学科中提升自己更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理兼修者也可以多些艺术品位。多一些“诗和远方”的融通,提升的不只是全方位素养,更能打开一个开阔的、有厚度的丰富人生。

⑥诗心不分文理,诗意自在人心。陈更在夺冠后说:“如果我能在传统文化的路上多做那么一点点事,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我觉得都是值得的。”但愿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能多一点点诗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分论点是什么?(论证方法、概括分论点)

2.根据上下文,在第⑤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使该段语意连贯完整。(补写语句)

3.选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议论文语言)

4.结合选文,说说我们如何做才能涵养人生的诗意?(信息提取与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