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谈读书时的思考
①为什么要读书?一般来说有四种情况:一是为休闲而读书。随便翻翻,看看小说、散文或非专业的书。二是为兴趣而读书。对某个领域有兴趣、为了解某个方面的情况而读书。比如出国或国内旅游,要了解目的地、景点的情况。三是为学习而读书。要完成学习任务、为了考试或者要求写体会文章而读书。四是为研究而读书。也就是为研究问题、做学问而读书。我所说的读书思考,主要是讲为学习、为研究而读书时的思考。
②为学习、为研究,肯定要读书。尤其是为了研究还必须读很多书。张培刚先生在哈佛大学写博士论文,9个月时间翻阅了200多部专著,涉及180位学者,最终论文得了威尔士奖。
③为学习或研究需要很认真地读书,为了说明或检验读书认真,有的还要求整段整篇地背下来,有的还写读书笔记或体会。我认为,为学习或为研究而读书,判断其认真程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记忆,读过之后,记得书的主要内容,甚至能背出其中的段落和句子;第二个层次是理解,能够理解书中所传达的思想;第三个层次是思考。
④为学习研究而读书,往往有通读和精读两种方式,有时也会有选择地读或有重点地细读。无论哪种方式,都可以引发思考,都可以因为思考而读懂。
⑤读书需要平面思考。要把书、作者以及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思考。如何理解书的旨趣,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为什么有时直截了当、有时却环顾左右而言他,甚至似是而非?需要结合时代背景观察,必须历史地看,必须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中看;需要结合作者的人生、风格、追求看。只有这样,才能把书的中心思想理解准、理解深、理解透、理解到位。
⑥读书需要总结思考。一本书总是有一定篇幅的,无论是通读还是精读,必须抓住重点,总结概括出书的主题、中心思想、所运用的主要方法、最能引人注意的创新点或亮点。虽然作者、出版单位在推介时会讲该书的看点,包括写作意图,也会有专门的书评,甚至包括其他人的读书笔记和体会文章,但这些只能帮助我们理解,不能代替我们思考。
⑦读书需要关联思考。要把所读之书与同类书籍、文章联系起来读,与相关领域的学术体系、学科前沿联系起来思考,搞清楚该书的学术地位、学术价值、原创水平和实际贡献,建立起“由点到面,以面看点”的分析框架。
⑧读书需要启发思考。无论是为学习还是为研究而读书,目的总是要提高自己的。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启发性思考,要一边读一边想。通过读书我们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通过读书我们是否受到激励、触动与启发,这是对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书读得怎么样的最好回答。
(选自《学习时报》,作者:尹汉宁。有删改)
1.作者从哪些方面论述读书时的思考?
2.选文第①段中加着重号的“一般来说”能否删去?请说出理由。
3.文章第②段写张培刚先生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4.结合选文分析第④段有什么作用?
(2019河北黑马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人是一个高贵的身份
①在社会中,不论我们有多少种身份,读书人始终是一个高贵的身份。因为阅读使人拥有文化,能够培养一个人的品格,能够锤炼一个人的崇高情怀。而一个人只有具有了崇高品格的时候,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②一个读书人,一定是一个对文化如饥似渴的人,其实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人整体素养的标志。一个拒绝阅读的人,是不可能有很高文化素养的。
③现在,大多数人都在一门心思追逐财富,每天不肯拿出哪怕一个小时来阅读。其实,这些人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他们不懂得财富只是人的躯壳而已,文化和信仰才是一个人的精髓。一个只是拥有财富而没有文化的人,不过是财富的管家罢了。
④尤其是在现在的大学里,很多大学生每天仅仅限于专业学习,而没有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深造。其实,如果仅仅限于专业,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接受了专业训练的工具,还算不上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比如两个弹奏钢琴的人,一个是有着丰富文化知识的人,他在用钢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追求;一个却仅仅是个熟练的演奏者,他看重的仅仅是演奏的指法。他们最后的区别是:前者成了伟大的钢琴家,后者仅仅是个钢琴演奏员。
⑤很多海外的华人最苦闷的是他们的孩子接受了良好的西方教育,过着优裕的生活,说着流利的外语,但内心却找不到根。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了文化的归属感,没有作为一个读书人的那份深厚和优雅。说自己是华人,对于中华文化却一无所知;说自己是外国人,自己又没有外国人的血统。我们所熟知的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就没有这样的困惑,因为他们都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修养,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华文明的一分子,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祖国文明的渴望和追求。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从国内买大量的国学书籍,让孩子补上国学的课,让孩子首先成为一个读书人。
⑥也许我们该担心,“二代”们正面临着一场文化的缺失和危机。放眼整个社会,有哪些人心怀着巨大而崇高的社会责任心在认真地阅读?我们现在不缺少财富,缺少的是文化的滋养,是巨大的社会责任心,是善良的人性情怀。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美德形成的土壤,是一个社会价值核心形成的根基,是一个民族道德良心培育的襁褓。
⑦读书人往往不是为了一种目的而读书,因为那样的初心就失去了读书的真味。黄山谷曾经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说出了读书的精髓。读书人因读书而优雅,因读书而快乐,因读书而生出万千趣味。这样的读书人,抛却了世俗和功利,仅仅剩下一种美好而高贵的身份了。
1.选文是针对哪些现象提出中心论点的?
2.选文第③段中,“财富的管家”指什么?
3.选文②③④段能否任意调换顺序?为什么?
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链接材料)
金立手机创始人刘立荣赌博输掉百亿,致使公司破产重整。当前他已经从董事会出局,个人命运可能也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上。刘立荣懊悔说:“不读书不光是在于丧失多少金钱,它会对你的品行定性,让一个人人格破产。”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训练语感(节选)
叶圣陶
①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②夏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有下面的一节说:
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理,“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③夏先生这篇文章提及的那些例子,如果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④譬如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从事劳动,末了说那个人“感到了健康的疲倦”,这是很生动很实感的说法。但是语感欠敏锐的人就不觉得这个说法的有味,他想:“疲倦就疲倦了,为什么加上‘健康的’这个形容词呢?难道疲倦还有健康和不健康的分别吗?”另外一个读者却不然了,他自己有过劳动的经验,觉得劳动后的疲倦确然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一是发皇的、兴奋的,一是萎缩的、委靡的,前者虽然疲倦但有快感,后者却使四肢百骸都像销融了那样地不舒服。现在看见作者写着“健康的疲倦”不由得拍手称赏,以为“健康的”这个形容词真有分寸,真不可少,这当儿的疲倦必须称为“健康的疲倦”,才传达出那个人的实感,才引得起读者经历过的同样的实感。
⑤这另外一个读者自然是语感敏锐的人了。他的语感为什么会敏锐?就在乎他有深切的生活体验,他知道同样叫做疲倦的有性质上的差别,他知道劳动后的疲倦怎样适合于“健康的”这个形容词。
⑥看了上面的例子,可见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选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改动)
1.在如何训练语感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3.作者对如何训练语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请结合加点的字回答问题。
(1)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
——萧红《呼兰河传》
(榆树怎么会“啸”呢?“冒烟”是怎么回事?)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院子里怎么会有“积水”?又怎么会有“藻荇”?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铁为何无需安全带
①现如今,外出旅游、出差乘坐安全、便捷、舒适的高铁,是越来越多国人的首选。但是,很多人在乘坐高铁时,不禁会问:时速超过每小时300公里的高铁上,为什么没有配备安全带呢?
②首先,我国高铁对列车的稳定性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和控制。从实际体验看,高铁启动的动静非常小,如果乘客在聊天、闭目养神,没有留意到窗外风景的变化,有很大概率是不会感受到高铁的启动的。此外,列车在高速行驶中,同样也是非常稳定的。有不少乘客都曾在时速超过350公里每小时的高铁上做过立硬币、立香烟、搭积木等稳定性测试。
③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首先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高铁的运转和行驶靠的是无砟式轨道。无砟式轨道采用混凝土、沥青混合料作为整体基础,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飞溅道砟,且平顺性好,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能支持速度高达350公里每小时的列车行驶。同时,无砟轨道本身较为平直,弯道半径很大,基本没有小弯道,这就能够保障列车能基本沿着直线前行,没有大的横向或是纵向震动。另外,由于高铁速度快,设计者会在时间和区间上进行科学精准的计划和控制,保证高铁列车不会出现紧急制动。因此,即便是在短时加速或是高速行驶中,乘客们也能在车厢里来回走动,不必采用安全带进行固定。
④其次,高铁的稳定还得益于我国高铁的车身及座椅设计。与传统的火车相比,高铁车身设计更加现代化,更加富有科技感,这是因为其采用的是流线型设计。将车头和车身从过去方方正正的大块头变成修长帅气的“子弹头”,这不仅让高铁列车的颜值更高,更主要的是考虑到了不同的气动效应。因为在高速列车的运行当中,第一点要考虑的是阻力问题,当它的速度达到350、380公里每小时的时候,普通的机械阻力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气动阻力,必须要考虑如何降低阻力。
⑤另外,高铁列车上的座椅普遍采用的是“防撞”安全座椅,运用了人体工程学等原理,能够保证在发生碰撞时,座椅能迅速及时溃缩变形,有效保障乘客头部、腿部等重要部位不被卡住。这就能使乘客在事故发生后,可以第一时间进行逃生。普通的安全带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将乘客固定,防止其被甩出车厢。而对于车厢较大、车身和车窗坚固的高铁来讲,乘客被甩出车厢的概率非常之低。欧洲铁路安全与标准委员会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在动车发生重大事故时,乘客被束缚在座椅上受伤的几率更大,主要是因为被安全带束缚在座椅上的乘客,更容易受到车厢结构坍塌所造成的伤害,因为他们无法进行有效躲避。从这一角度看,高铁列车上使用安全带,已经是弊大于利。
(选自2019年3月4日《科普中国网》,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文意转述)
A.高铁启动的动静非常小,如果乘客在聊天、闭目养神,没有留意到窗外风景的变化,是不会感受到高铁的启动的。
B.无砟式轨道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飞溅道砟,且平顺性好,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能支持高速列车行驶。
C.在高速列车运行当中,首要考虑的是阻力问题,当它的速度达到350、380公里每小时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如何降低阻力。
D.高铁列车上的座椅运用了人体工程学等原理,能够有效保障乘客头部、腿部等重要部位不被卡住。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指什么?(词语理解)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首先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高铁的运转和行驶靠的是无砟式轨道。
3.请从全文的内容角度提一个你的疑问,并简要作答。(质疑、提问题)
(2019河北模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沧州铁狮子,当地又称作“镇海吼”,它位于沧县旧州城内,坐落在原开元寺前。关于铁狮子的确实来历,有许多说法,古今不一。据《沧县志》记载,相传周世宗北征契丹罚罪人所铸,“以镇州城”。可是,后来的考据家分辩说,周世宗素不信佛,罚罪之说不足信。流传广泛又比较合乎情理的,是当地一个有名的传说。古时沧州一带滨临沧海,海水经常泛滥,海啸为害,民不聊生,当地人为清除这无情的水患,自动集资捐钱,请当时山东有名的铸造师李云铸此狮以镇遏海啸水患,并取名“镇海吼”。狮身外面铸有捐钱者的姓名,一般认为此说比较可信。
②铁狮铸造的年代和铸造师,皆铸造于狮身。狮颈右侧有“大周广顺三年铸”七字,右肋有“山东李云造”五字。按大周(北周)广顺三年即公元953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一件我国最大的铸铁艺术品,其体态究竟有多高大?狮身高3.8米,头部高1.5米,通高5.3米,通长6.1米,身躯宽3.17米。其总重量是多少?原来,传说铁狮总重量约40吨,1984年为保护狮身为其移位时,经过准确称量,铁狮的总重量为29.30吨。铁狮高大的躯体,面南尾北,昂首挺胸,怒睁双目,巨口大张,四肢叉开,仿佛正疾走乍停,又好似阔步前进。其威武雄壮的气势,栩栩如生的姿态,与其头部铸有的“狮子王”三个大字,是多么的相匹配呀!难怪历代文人都为之赞叹讴歌。清代文人李云峥作《铁狮赋》,赞美铁狮“飙生奋鬣,星若悬眸,爪排若锯,牙列如钩。既狰狞而蹀躞,乍奔突而淹留。昂首西倾,吸波涛于广淀;掉尾东扫,抗潮汐于蜃楼”,对铁狮的雄姿和气势作了绝妙而生动的描述。
③铁狮装束的铸造工艺也堪称奇绝。身披障泥(防尘土的垫子),肩负巨大莲花盆,莲花盆底部直径1米,上口直径2米,通高0.7米,可以拆卸下来。相传这是文殊菩萨佛像的莲座。狮身毛发呈波浪状或作卷曲状,披垂至颈部,胸前及臀部飘有束带,带端分垂于两肩及胯部。此外,狮身内外还有许多铸文,除前述铸造年代和铸造者、捐钱者姓名以外,头顶及颈下还铸有“狮子王”三字,腹腔内还有以秀丽的隶书字体铸造的金刚经文,具有一定的书法、考古价值,可惜大多经文因年代长久风化严重有些字迹模糊不清,只有少数经文依稀可辨认。
④铁狮精巧的铸造工艺,确系我国铸造工艺的一大珍品。但是,这件总重3万公斤的铁狮是如何铸造的呢?据研究,这是古人采用一种特殊的“泥范明铸法”,分节叠铸而成的。铁狮腹内光滑,外面拼以长宽三四十厘米不等的范块,逐层垒起,分层浇注,共用范544块拼铸而成。凭1000多年前的手工冶铸技术,能铸造出如此庞然大物,足见其制模、冶炼、浇铸工艺是相当高的,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铸造工艺的高度成就。
⑤1957年春天,当时的一位苏联专家来沧州参观考察,当他看到铁狮子威武凛然的形象和豪迈磅礴的气势时,非常钦佩并赞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工匠的聪明才智。但当他发现由于多年风雨剥蚀,铁狮多处伤残,特别是因下巴损坏残缺影响铁狮造型时,感慨地说:“这样的珍贵文物堪称国宝,如果在我们国家是要受到加意保护的,我要天天去看它一趟,因为它可以引为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⑥如何保护这件国宝,当地政府和各级文物部门一直都很重视,并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令人十分遗憾和不安的是,近年,铁狮子开始出现开裂现象。目前铁狮子躯干保存完好,但四肢均有程度不同的裂缝,由于风雨剥蚀,全身锈蚀严重。省、市文物部门已向全国征集铁狮子“医疗方案”,国家文物局甚至请来美国、英国、日本的专家,专程到沧州研究保护方案。我们期待着修复早日成功,以使铁狮重振雄姿。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文意转述)
A.1984年为保护狮身为其移位时,经过准确称量,铁狮的总重量约3万公斤。
B.由于风雨剥蚀,全身锈蚀严重,目前铁狮子躯干和四肢均有程度不同的裂缝。
C.铁狮子的腹腔内有以秀丽的隶书字体铸造的金刚经文,但只有少数字依稀可辨认,不过依然具有一定的书法、考古价值。
D.沧州铁狮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的手工冶铸技术,能铸造出如此庞然大物,足见其制模、冶炼、浇铸工艺是相当高的。
2.第①段写当地传说的作用何在?(句段作用)
3.“铁狮子”是一件国宝,是河北的骄傲。你的故乡有哪些国宝或者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请列举一个并作简要介绍。(不少于30字)(用说明性文字介绍)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品紫砂壶
余显斌
①一个茶人,拿着一把紫砂壶,泡上一壶茶,坐在古柳大树下的青石上,有一口没一口地喝着,简直是山水田园般的生活。这一刻,什么名利,什么得失,都已了无踪迹,心中唯有茶花如雪,清香细细,唯有蝉鸣声声,山泉溅溅。
②周作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这不是山中饮茶,是都市茶寮饮茶。山中饮茶,当用紫砂壶,与田园生活,与篱笆豆角的山村风光很是吻合。
③陶渊明诗歌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时,茶饮还不普及,紫砂壶更未出现,否则“归去来兮”的他,捏着一把紫砂壶,在东篱下一边品茶一边观赏着菊花,真有一种“人淡如菊”的情态。
④紫砂壶的出现,要晚于许多茶具,譬如邢瓷、青瓷、兔毫盏等。可是紫砂一出,后来居上,竟然成为一品茶器,也成为文人的喜爱之物。文人,竟然将一把紫砂壶,当作一方宣纸世界,作为抒发情感的对象。于是,造壶已经不只是匠人之事,也成为一些文人写诗填词之余的爱好。
⑤紫砂壶能葆茶香,能提茶味。明末文震亨谈论紫砂壶的妙处时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紫砂壶让茶香清新如初,毫无异味,毫无变更。紫砂因茶而兴,茶也得紫砂而香远益清。
⑥文人收藏紫砂壶,已不仅仅是为了品茶,更是为了在闲暇之余,在竹影琳琅、绿影映墙之时,拿在手里细细把玩,修身养性、涵养品德。紫砂壶也因之成为文人梦寐以求的茶具,甚至千金难求,罕如美玉。紫砂壶名家供春所制紫砂壶,清朝时期成为极品。雍正年间的状元周澍曾得到一款供春的紫砂壶,绘画著文之余,泡茶独品,清雅非常。此壶价钱,用他的文字描述:“供春小壶一具,用之数年,则值金一笏。”
⑦紫砂壶古朴厚重,如君子的为人;紫砂壶外实内虚,如君子的品德;紫砂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特质,如君子的 。文人赞美紫砂壶:“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俗如衲子。”
⑧这说的是紫砂壶,也是中国文化的君子风度。
⑨一品的紫砂壶,一品的君子人格。
(选自2019年5月1日《中国教师报》,有删改)
1.上文用细腻的笔触分别介绍了紫砂壶的出现时间、特点、______、______、文化内涵等内容。(请补全横线上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请在第⑦段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两字词语。
3.细读全文,选出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
A. 拿着一把紫砂壶,泡上一壶茶,会使人忘却得失,感受田园生活般的宁静。
B. 紫砂壶的出现晚于许多茶具,但一经出现,立即成为一品茶器,也成为文人的喜爱之物。
C. “方非一式,圆不一相”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紫砂壶壶形各异,不是方形就是圆形。
D. 紫砂壶能保持茶的清香如初,又无熟汤气,常常融入文人制作的心血,一把名壶的价值可以罕如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