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主张郡县制

B.反对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

 

B 【解析】 由材料“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可知,这位大臣主张采用周朝的分封制,反对郡县制,故选B。A项与材料的意思相反,排除;材料的背景在争论是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问题,并未直接涉及是否要中央集权,排除C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

A. 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

B. 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 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 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②它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③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④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三字经》中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延续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禅让制   分封制   宗法制    中央集权制度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当时有所谓三公、九卿,这是政府里的最高官。希腊,在一个小小半岛上,已包有一百几十个国,他们所谓的国,仅是一个城市,每一个城市的人口,也不过几万,只要城市居民到一旷场上,那里便可表现所谓人民的公意。中国到秦、汉时代,国家疆土,早和现在差不多,户口亦至少在几千万以上,而且中国的立国规模,并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心凝结。何况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国,几千万个农民,散布全国,我们要责望当时(秦汉)的中国人,早就来推行近代的所谓民选制度,这是不是可能呢?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当然,美国资产阶级对外用这一手来对付其他国家,但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民主只能逐步地发展,不能搬用西方的那一套搬那一套,非乱不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才有希望。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秦汉时期与希腊政治体制差异及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局限性和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