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3题。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①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3题。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必至矣!”智伯曰:“难得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恒子,恒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恒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关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恒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出,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恒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要以亡人国也。”恒子肘康子,康子履恒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方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失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也!”二子及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一)

    【注】①智襄子:即智伯,“襄子”是他死后的谥号。②狃(niǔ):习惯。③版:表示墙的高度和长度。一般认为高二尺、长八尺这一版。④安邑:魏的都城,下文的“平阳”是韩的都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主不备,必至矣                     难:灾难、灾祸

    B.智伯不,絺疵请使于齐               悛:悔改

    C.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也       伤:妨碍

    D.使使者万家之邑于智伯               致:归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智伯“好利”的一组是(   ) (3分)

    ①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                    ②智伯请地于韩康子

    ③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④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⑤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智伯向韩康子、魏恒子、赵襄子索要土地,三家君主表现截然不同,生动地凸显了

       三人性格的不同。

    B.段规和任章的劝说之辞,均能抓住智伯的性别弱点,分析了事情发展的必然性、做

       出了正确的决策,保全了各自的君主。

    C.絺疵是一个关于察言观色、见微知著的难得人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用,后来自

       请出使齐国。

    D.智伯无故索要土地,不听臣下劝谏,突出地表现了他利令智昏、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6分)

                                                                              

                                                                              

(2)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

                                                                              

                                                                              

 

 

 

1.D(致:送给) 2.C (①⑤⑥和“利”无关) 3.A(A项三人表现不是截然不同的,凸显性格的说法也不对。韩康子、魏桓子满足了智伯索要土地的要求,而赵襄子没有。) 4.(1)智伯说:“你怎么知道的?”絺疵回答说:“我看见他俩看我很仔细,然后快步跑开,那是知道我识破他们心思的缘故。”(何以:凭什么,怎么, 1分;其:他们,他俩,1分;趋疾,快步跑开,1分;故:原因,1分;句子通顺,2分) (2)智伯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两军从侧面攻击智伯军,赵襄子带领士兵从正面迎击。(翼:从侧面,1分;将:带领,1分;句子通顺,2分) 译文: 等智宣子去世后,智襄子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伯戏弄韩康子,而且侮辱段规。智国听说此事,就劝谏他说:“您不防备灾祸,灾祸一定会到来了!”智伯说:“灾祸将由我发起。我不发起灾祸,谁敢兴起灾祸?” 智伯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想不给他。段规说:“智伯好利,而且刚愎自用。不给土地,他就要讨伐我们,不如给他土地。他习惯于得到土地,一定会向别人索要土地,别人不给,他一定对其用兵,然后,我们能够免除祸患而等待事态的变化。”韩康子说:“好!”便派使臣给智伯万家的县邑,智伯很高兴。他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想不给。任章问:“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他无缘无故索要,所以不给。”任章说:“他无缘无故索要土地,各位大夫必然惧怕;我们给他土地,智伯一定骄傲,他在那里骄傲而轻敌,我们这里却因惧怕而相亲密;以相亲密的兵众对待轻敌的人,智伯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魏桓子说:“好。”这样便又给了智伯一个万家之邑。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土地。赵襄子不给他。智伯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来进攻赵襄子。赵襄子逃往晋阳。 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剩三版露出水面,锅灶被淹没了,灶中生出青蛙,但百姓都没有叛变之心。智伯乘车在水中行进,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持矛居右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魏桓子用胳臂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脚背。这是因为汾水可以灌魏的安邑,而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啊!絺疵对智伯说:“韩魏两家一定会反叛。”智伯问道:“你怎么会知道?”疵说:“从人情事理知道的。使韩、魏的兵众随从我们攻打赵国,赵国灭亡后,危难一定会转到韩、魏。现在我们已约定战胜了赵国,三家瓜分赵国的土地,晋阳城墙没有浸淹的只剩三版高,城里的人宰食马肉,晋阳城的投降指日可待。然而,这两人没有欣喜的表情,而有忧虑的神色。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第二天,智伯把絺疵的话告诉了韩康子、魏桓子。他们两人听了之后说:“这一定是小人想为赵氏游说,使主公您怀疑我们两家,从而放松对赵氏的进攻。不要相信这样的话。我们两家岂会放弃早晚就要分到手的赵氏之地,而去图谋那既危险又必不可成的事呢?”两人走后,絺疵进来,问道:“主公,您为什么把我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伯说:“你怎么知道的?”絺疵说:“我看见他俩看我很仔细,然后快步跑开,那是知道我识破他们心思的缘故。” 智伯对这些并不后悔。絺疵便请求出使齐国。     赵襄子派遣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康子、魏桓子,他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魏两家进攻赵家,赵家灭亡了,那么韩、魏也要相继灭亡。”韩康子、魏桓子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只怕事情还未办好而计谋先泄露了出去,那样祸患立刻就会来临。”张孟谈说:“计谋出自两位主公之口,只进入我一人耳中,有什么妨害呢?”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行动的日子,然后便让他回城了。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死守堤官吏,决开堤口,让大水倒灌智伯军营。智伯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军从侧面攻击智伯军,赵襄子带领士兵从正面袭击,大败智伯的军队,杀了智伯,并把智氏之族全部诛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2010年,“东方主义”话语方式改变的契机

    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的西方文化理论,是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所谓“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由传教士开始,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大,到19世纪定形,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就是强弱不对等所造成的。强者对弱者永远有说三道四的权力,反之则不然。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自认劣等意识”。

    东方民族里,对“东方主义”的反省,伊斯兰知识分子较有成就,但也较为悲观。英国学者透纳曾经指出:“东方主义的终结,必经视野和典范的巨大重塑,但这种知识的重建只能产生在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的条件下,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而显然今天的伊斯兰世界无法拥有这样的条件。退而求其次,透纳希望人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抛弃东方主义赖以存在的人们自认劣等的前提,但这种话说得容易,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慷慨不挑剔,那不是千难万难?

    而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是以伊斯兰世界相比,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在17世纪时中国犹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而后即每况愈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人均所得只有欧洲的0.75%,对人说三道四成了西方理所当然的特权,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这种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乃是中国落后、停滞的原因。

    但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变。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专家在谈到亚洲新秩序时开始有人提出中关“共管”,这就是现实权力改变所造成的自然结果。真正值得体味的,乃是弱者现实权力的改变,它必然会向话语权这个方向渗透。于是2009年《时代》杂志肯定起中国来,并认为中国的高瞻远瞩、重视教育和孝道等五点可堪借鉴。

    话语的改变除了涉及权力外,也和话语双方的主观期待有关,因此外国的说法变了,是否希望中国慷慨地拿出外汇来帮忙?或是希望中国在减碳上让步?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这只是个开始。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尊重,非好几个世代不可。西方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可以欣慰,但大可不必志得意满,西方和中国一样,要努力改变的多着哪!此外,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逐渐改变,至少等于瓦解了中国的“自认劣等的意识”。往后中国人,特别是学术文化界脱离了“东方主义”的诅咒,已有可能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1.下列关于“东方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方文化理论中,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

    B.“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是强弱不对等造成的。

    C.弱者“自认劣等意识”的存在,使得“东方主义”话语方式建构成了优劣对比的知

       识体系。

    D.“东方主义”作为一种强者对于弱者的话语方式,它是由传教士开始,通过教育、

       媒体以及留学生等途径向全球扩散的。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依然无法改变自身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中的处境。

    B.英国学者透纳认为,经济的改变要以权力的改变为前提,只有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

       出现主要改革,“东方主义”才能够终结。

    C.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于伊斯兰世界,中国似乎有一

       种“中国性”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它造成中国的落后、停滞。

    D.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和西方国家的主观期待也有关系,西方国家有何企图,我

       们不得而知。

3.下列对本文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不挑剔,

       这看似困难,实则容易。

    B.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的逐渐改变,使中国人不再有“自认劣等的意识”,并能够

       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C.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西方开始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比如《时代》杂志对中国

       的肯定,这说明弱者现实权力发生改变必然会向话语权方向渗透。

    D.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

       重,还需要很长时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武汉一位55岁的妇女陈玉蓉,从去年2月开始,天刚蒙蒙亮,她就在江岸区的谌家矶堤坝“暴走”,春去秋来,风雨无阻,一遍又一遍地来回走着同一段路程。日行20里,暴走7个月,穿坏4双鞋。成功消除自身的脂肪肝,只为移肝挽救命悬一线的儿子。“暴走妈妈”一时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她被评为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今年2月,12岁的徐州男孩邵帅毅然休学照顾病母并捐髓救母,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我只想和母亲在一起,不管付出怎样的代价。”邵帅说。他以前非常怕黑,而现在每天晚上10点多回家,路上再黑他也不怕。他原来不会做饭,而现在给妈妈送去自己对着菜谱做的饭菜。他原本有晕血症。而现在每次抽血都十分镇定。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许善心,宇务本,九岁而孤,为母范氏所鞠养。幼聪明,有思理,所闻辄能诵记,多闻默识,为当世所称。家有旧书万余卷,皆遍通涉。十五解属文,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曰:“才调极高,此神童也。”起家除新安王法曹。

    陈亡,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藉草东向,经三日。善心哭尽哀,入房改服,复出北面立,垂涕再拜受诏。明日乃朝,伏泣于殿下,悲不能兴。上顾左右曰:“我平陈国,唯获此人。既能怀其旧君,即是我诚臣也。”

左卫大将军宇文述每旦借本部兵数十人以供私役,常半日而罢。摄御史大夫梁毗奏劾之。上方以腹心委述,初付法推,千余人皆称被役。经二十余日,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满日,其数虽多,不合通计,纵令有实,亦当无罪。诸兵士闻之,更云初不被役。上欲释之,付议虚实,百僚咸议为虚。善心以为述于仗卫之所抽兵私役,虽不满日,阙于宿卫,与常役所部,情状乃殊。又兵多下番,散还本府,分道追至,不谋同辞。今始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苏威、杨汪等二十余人,同善心之议。其余皆议免罪。炀帝可免罪之奏。

宇文化及杀炀帝之日,隋官尽诣朝堂谒贺,善心独不至。许弘仁驰告之曰:“天子已崩,宇文将军摄政,合朝丈武莫不咸集。天道人事,自有代终,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广善心怒之,不肯随去。弘仁反走上马,泣而言曰:“将军于叔全无恶意,忽自求死,岂不痛哉!”还告唐奉义,以状白化及,遣人就宅执至朝堂。化及令释之,善心不舞蹈而出。化及目送之曰:“此人大负气。”命捉将来,骂云:“我好欲放你,敢如此不逊!”其党辄牵曳,因遂害之。

(节选自《隋书》卷五十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垂再拜受诏                    涕:眼泪

    B.初付法,千余人皆称被役         推:审问

    C.法官伺上意,乃言役不满日       候:等候

    D.虽不满日,于宿卫               阙:空缺

2.以下句子中,全都是表明许善心忠诚于隋朝的一组是(3分)                 (    )

    ①善心哭尽哀,人房改服              ②善心怒之,不肯随去

    ③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            ④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

    ⑤忽自求死,岂不痛哉                ⑥善心不舞蹈而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许善心自幼聪明,所听到的当时就能记下来,家里有旧藏书一万多卷,所涉猎的范围很广,被徐陵称为神童。

    B.许善心对陈朝十分忠诚,深受隋文帝赏识,认为他既然能怀念旧日君王,也就是我朝的忠臣。

    C.许善心认为宇文述在侍卫中抽调士兵役使不满整天,虽然有缺于宿卫,但与平常役使这些部门的情况没有什么不同。

    D.宇文化及派士兵捉他到朝堂,又下令释放了他,许善心没有拜谢就出去了,化及认为他心中有很大的气愤,就害死了他。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五解属文,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殆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党辄牵曳,因遂害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经济结构的调整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羚羊群中的病弱者,往往难以摆脱狮子的追捕。这对个体是残酷的,但却保证了羚羊种群的健康繁衍。作出了错误决策或者囚循守旧的企业,也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或重组。如果一个经济体积累的问题过多过大,往往会爆发全局性的经济调整——经济危机。它会淘汰掉那些工艺技术落后、思想观念陈旧、开拓创新乏力以及发展方向错误的企业,同时又会催生出一批朝气蓬勃、勇于进取、引领时代潮流的新企业。这是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

    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是靠市场的力量实现的,是否适应市场、是否具有竞争力是调整的唯一标准,因而经过调整,留下来的企业都是具有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强者。但是,这种市场的自发调整过程往往是漫长而痛苦的。它会导致经济萧条、失业剧增、生活下降,有时还会引起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甚至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密切相关。

    现代经济高度复杂,已承受不起置之死地而后生式的自发调整;现代社会高度发展,已容忍不了弱肉强食般的自然淘汰。同时,人类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汲取经验教训中不断完善,已具备比较充分而有力的工具来管控现代经济危机,来平抑经济波动,来防止大起大落。这包括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来刺激市场需求,对陷入困境的行业和企业给予援助等等,甚至某些直接引起危机的肇事者也因“太大而不能倒”而得到救助。这样,决策失误者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盲目跟风者避免了血本无归的风

险,某一领域的过度投资者又可为新一轮复苏积蓄力量。

    失控的经济被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从悬崖边拉回,恰如被狮子追逐的羚羊群得到及时庇护,即使病弱者的生存权也得到了保障。经济损失得以减轻,社会动荡得以避免,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然而,当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再是自发的过程时,人类的经济智慧就被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措施就应更加科学得当。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调整只会越来越难,最终酿成更大的灾祸。理论的逻辑以及实践的经验都启示我们,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应立足于救经济,而不是救具体的企业;应立足于恢复市场信心,而不是代替市场决策;应借力使力,针对引起和加剧危机的突出问题,加快结构调整。

    (节选自2010年2月5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中“自发调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靠市场力量实现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式的。

   B.以是否适应市场、是否具有竞争力为唯一标准。

   C.能使具有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留下来。

   D.会引发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甚至是战争。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高度复杂的现代经济承受不起自发调整,所以决策失误者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

   B.在政府行为的作用下,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带来的危害可以被全面彻底地消除。

   C.某些直接引起危机的肇事者得到救助,是人类经济理论和政策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体现。

   D.当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再是自发的过程时,问题会越积越多,调整会越来越难,最终酿成更大的灾祸。

3.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经济体积累的问题过多过大,往往会形成一个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带来的企业优胜劣汰的过程。

    B.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使人类的经济智慧没能被赋予更大的责任,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也不能科学得当。   

    C.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密切相关,但现代经济危机还不至于引发一次世界大战。   

    D.应对经济危机时,可以借助这个全局性调整的机会,针对引起和加剧危机的突出问题,加快结构调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心旷神怡

【释义】 旷:开阔,开朗;怡:快乐,愉快。指心胸开阔,精神愉快。

请以“心旷则神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